2015年新年伊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輿論熱詞。在全局反腐走向縱深的大背景下關注這一輪創業潮,應當看到曾經的腐敗對中國經濟社會劃下的累累傷痕,更應承認新一輪創業潮需要良好法治環境的呵護。
上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聚焦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在開班式上重申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主張「領導幹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這些精神對於維護法治環境至關重要。
大眾創業有助實現公平正義
隨着互聯網、移動平台和大數據等高科技的突飛猛進,新的商業形態和模式層出不窮,並引爆新的創業潮。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14年一年間,首次參與投資創業的自然人即達291萬餘人。這一波創業潮與以前的「下海熱」、「公司熱」不同,具有重整產業鏈的顯著特徵,顛覆意味很濃,是中國必須抓住的少有的歷史機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蘊藏著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也可推進社會縱向流動,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
正因此,如何讓這些新興經濟形態在公平競爭中自由成長,保護數以百萬計的創業弄潮兒(編按:指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免受異化的公權力的戕害,成為一個不容迴避的大課題,事關政府與市場關係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過往30餘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然而,權力侵害、扭曲商業的現象相當普遍。這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權力對企業商業利益、尤其是企業家財產權的侵佔和剝奪,二是權錢交易、官商勾結。權力與商業二者的關係或拒斥、或同流,而部分官員藉機徇私枉法、貪贓枉法則是共同的特徵。他們手中的公權力,實質上已異化為自肥的私權力。
「權力攪買賣」令企業無心認真經營
「權力攪買賣」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痼疾。它最大的危害就是毒害企業家的思想,扭曲其行為。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倘若淪為重慶式「黑打」的對象,輕則傾家蕩產,重則身陷囹圄;而主動或被動地迎合權力,則可能使他們走上另一條不歸路。一些企業家因此無心認真經營企業,漠視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追求拼關係、尋暴利,感到前景不妙時則可能轉移財產,逃往境外。他們是種種「潛規則」的推手,也隨時可能淪為「潛規則」的受害者。山西省「塌方式腐敗」牽連的民營企業家即屬縮影。
在這種畸形的關係中,渴望尋租的權力與渴望得到庇護的資本,最歡迎半管制半市場的經濟:既可以通過管制大搞權錢交易,排斥潛在市場競爭者;又可通過市場追求利益最大化,換得一副副「白手套」。能夠獨善其身的企業家誠然也不在少數,但是,無數觸目驚心的事例表明,離開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中國產業升級、發展方式轉型就會步履艱難。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典型如房地產,無論土地徵收、出讓,還是規劃,以及規劃變更等,層層審批,權力運作不透明,每一環節都有巨大的腐敗空間。中央紀委巡視省份中,多數涉及房地產腐敗。顯然,傳統行業中廣泛存在的不良營商環境亟需治理,而當務之急是避免新一輪創業潮再遭玷污。
讓市場決定優勝劣汰 民間才有真正發揮空間
因此,在面對新興創業時,必須減少不當管制,由市場來決定優勝劣汰,留給年輕的創業者們一片不受過多束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 ,要通過可靠的制度設計,依法設定權力、規範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兩年來,中央政府大力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成效顯著。在創業潮洶湧之際,更需要取消和下放更重大的審批權,警惕個別政府部門「明減實不減」式的虛與委蛇,全面推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
「權力攪買賣」往往表現為「一把手」腐敗。每一個落馬「大老虎」的背後,都有一個龐雜的官商團伙。正如習近平上週所說,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除了堅持不懈的反腐,規範「一把手」權力運作,需要更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在規範權力的同時,還需要確保市場公平競爭。應當看到,大資本有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後起的創業者形成不當壓制。因此,必須依法依規,做好對新經濟業態巨頭的監管。
一日千里的技術發展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創業者最好的年代。但是,前提是他們擁有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惟有如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真正轉化為中國經濟取之不竭的「金礦」。
原文為2015年2月9日財新傳媒《新世紀》周刊第6期社評,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