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局對青少年的培育特別關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尤其着重規劃學生的生涯。學生是被規劃的對象,而生命未全面開展就要「涯」?究竟怎樣的升學就業經歷,才真正令學生受用呢?本文嘗試從學生的角度審視青少年如何主動為開展生命作準備,並探討學生是否有信心在升學及就業上找到理想出路。
實習機會少 影響體驗工作的機會
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HKLSA)的第二期研究於2014 年1月展行,調查訪問了超過100間學校,約2,634位曾參加 PISA 2012 的中五、六學生,研究他們對升學和就業的準備及選擇。結果顯示(見圖一),學生欲了解升學和就業的選擇,最主要的途徑是與「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傾談,當中包括朋友或同學(90%)、家人或親戚(82%)、學校老師(72%)及自己有興趣從事的工作的人士(49%)。此外,不少學生透過互聯網(85%)、大眾傳媒(65%)及參加升學及就業講座(77%和50%)獲取資訊。亦有六成學生曾參加大專院校的開放日,但只有約三成學生曾參觀工作場所。原因可能是中學生較重視和傾向選擇升學,或者學校與企業的聯繋不足以致少有參觀活動提供。只有約一成學生曾參加與工作體驗有關的計劃,例如「學校—企業夥伴計劃」(13%)及工作影子計劃(14%)等。現在企業提供的實習職位不多,也許是造成只有極少數學生有機會體驗工作的主因。
問卷亦要求學生從二十一項了解升學就業的途徑中,選出最有助於他們決策的三項。結果顯示(見圖二),學生視為最有用的首三項途徑分別是:「與學校老師個別或分組傾談」(49%)、「與家人或親戚傾談」(42%)及「搜尋互聯網」(37%)。另外,選出「與朋友或同學傾談」的學生亦達36%。
師長影響學生生涯規劃
由此可見,老師(尤其是升就輔導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最為重要,老師對學生的能力及需要比較了解,從而提供對學生有用而可靠的升就資訊,為學生指引路向。研究結果亦印證了「學校老師個別或分組傾談」是學生認為最有幫助的三項之首,但事實上仍有28%學生未曾就前途與老師傾談。這樣的結果可能源於升就輔導老師及高中班主任的資源和空間不足。老師工作繁忙,難以擠出時間和學生傾談,故此仍有兩成多的學生未有機會與老師傾談。
此外,雖然約有一半學生曾經參與學習及事業興趣評估(例如:「尋找生命的色彩」及「生涯地圖」),但令人感意外的是只有6%學生認為這屬於最有幫助的三項之一。學校亦舉辦各式各樣與升學就業相關的活動和講座(例如:生涯規劃營),但只有少於5%學生將它們歸納於最有幫助的三項。由此可見,在缺乏老師分析及跟進的情況下,學習及事業興趣評估相關的活動對學生的幫助有限。
與職業相關的體驗和企業參觀,一般被視為對學生準備升學就業有幫助,但問卷結果發現,只有很少學生認為這些體驗和參觀是「最有幫助的三項」之一。原因會是與職業相關的體驗局限在個別行業和職業,未必能配合所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還是大部分學生仍期望升學,而忽略了就業方面的資訊嗎?其實認識不同行業有助擴闊學生的眼界,有助學生的生涯規劃更為全面。
學生是否有信心找到理想出路?
問卷亦探討學生的「生涯決策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生涯決策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成功完成及作出升學與就業決定的信心。我們把「生涯決策效能感」分為升學、就業及規劃三方面,每一方面用三至五題項目來測量。
近來本港坊間的觀感以為學生對前途欠缺信心,但本研究卻發現在升學、就業方面,六成以上學生有信心或信心很大,能夠從不同途徑找尋有關資訊,並且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專上課程和職業。在規劃方面,高達七成學生有信心能達到目標所需的教育程度及能確定自己最重視的因素,可是只有不足六成學生覺得有信心為自己的升學及事業目標定下未來三年的計劃(見圖三)。這可能因為學生制訂未來三年的具體計劃時,需要準確預測本身的 DSE 成績水平及清楚了解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
今天互聯網資訊發達,方便找尋升學及就業資訊。學校老師的輔導,再加上政府、大專院校和企業的努力,為中學生提供豐富的升學及就業資訊和體驗機會,令中學生找到理想出路的信心大增。然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些資訊、體驗和輔導是否均有實質的幫助呢?
教資會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由1994/95學年14,500個輕微增至2010/11學年14,620個,2012/13學年起再增加至15,000個。由於近年適齡學生人數減少,升讀公帑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百分率已由過往的18%增加至今天的23%。然而,2014年符合入大學資格的 DSE 考生多達26,300人(佔總數40%〔註1〕),在學額不足的情況下(註2),很多學生要選擇就讀副學位課程或重讀中六,以期完成副學位課程或重考 DSE 後可實現升讀大學的夢想。因此,不少學生的升學道路仍然迂迴曲折,加上社會環境不利年輕人向上流動,學生要為未來作規劃談何容易!現在香港青年人的失業率(2014年第三季失業率為:12.2%〔15-19歲〕;11.1%〔20-24歲〕〔註3〕)相對全港平均(3.3%)仍然偏高。本研究發現,青年人眼中最能幫助他們作出規劃的是師長的輔導、同儕的關懷和家長的支持。為此,老師生涯規劃的培訓、家長教育方面的配合及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承擔至為重要。
總結
在新高中學制下,絕大部分香港學生均有機會完成中學階段。然而,走到升學和就業這個交叉點,這些中學生難免感到徬徨。2014/15學年開始,政府為每所開辦高中班級的公營學校提供一項額外的經常現金津貼,用於加強培養學生規劃生涯發展的能力,為未來升學及就業作好準備。津貼額每學年約為50萬,讓學校能夠多聘請一位學位教師,分擔升就輔導老師的壓力,讓他們有空間去進修、設計校本的生涯規劃課程、提供學生輔導。若多數學生認為與老師傾談對規劃未來最有幫助,教育當局及學校宜考慮提供更多資源和空間給校內整體的輔導老師及班主任,讓他們都有更多機會進修,掌握最新升就資訊及生涯輔導技巧;同時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與個別學生傾談,全力支持學生尋找以至達成夢想。
註1:2014年參加 DSE 的日校考生有6.52萬名,當中2.63萬名 DSE 考生考獲符合本地學士學位課程的基本入學要求。
註2:2014年供 DSE 考生爭奪的首年資助大學學位約有12,000,而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學額約有7,000個。
註3:2014年第三季失業率資料來自政府統計處。
原文刊於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HKPISA 通訊》第21期,2015年1月,經作者修訂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