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乃特區與國家之本

新曆初開,農曆換年之際,中國各省市、各自治區都會來個政治、政績盤點,廣西政府也不例外,要有全方位的報告,醫療福利、民生建設、對外交往、回顧前瞻,筆者關心的是,教育算老幾,是否真正得到政府的重視。始終相信,經濟福利是民生之根;教育卻是立市、立區乃至立國、全民面向未來之本。
往廣西南寧數天,本業關係,每到一地,特別注意當地的教育發展態勢,再思索香港。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的地理位置在哪裏?富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自治區運作又是怎樣?看來,這都是咱們通識科要有基本認識的簡單試題,但把這幾道簡單謎題問問通識已被課程發展處高舉已超過十年,亦被不少媒體不斷放大,恍若已經踏入人人都通通識的香港社會裏。前述的幾道題目,想是難度甚高,不以選擇題模式作提問,難以直接作答,從教育現場看「一國兩制」,這是見微知著,小問題已可探究「一國兩制」實施的大難處。
 
新曆初開,農曆換年之際,中國各省市、各自治區都會來個政治、政績盤點,廣西政府也不例外,要有全方位的報告,醫療福利、民生建設、對外交往、回顧前瞻,筆者關心的是,教育算老幾,是否真正得到政府的重視。始終相信,經濟福利是民生之根;教育卻是立市、立區乃至立國、全民面向未來之本。
 

特區政府不應輕慢教育

 
看回香港,記得上屆曾蔭權政府,特別在「戰勝」對手,以甚高民望續任的一刻,筆者在此欄裏多次提出教育的重要,教育範疇,不能等同其他政府部門,政府撥款予教育的,不應以一本支出的數簿看待,給教育的,不但是支出,更重要的這是意義深遠的長期投資,輕慢不得。
 
以「請特首多重視教育」、「香港未來的主場是教育」,在這裏都曾經論述,在重功利的社會,教育永遠顯得長期滯後,當日的曾政府到底是眉精眼企,非政黨非工會的話語,根本不值一哂。換回來的政策是,再次起用長期擔任政制及房屋的、卻非教育本科有學術地位的、又從來沒有在教育部門過場的太極高官出任教育局局長,畢竟是官場縱橫,信手拈來的「解難」橋段多的是。人口下降,中學面對縮班殺校,就來個「孫九招」,總的是,把問題轉移視聽,既然入讀中學人口下降,業界本來提出30人一班的「中班」方案,也有提出25人一班的「小班方案」,順勢減輕師生比例,間接會有助教育素質提高。
 
但「拆彈專家」卻從政府大數出發,來個游說各區校長會,以各區分區縮班、共渡時艱作招徠,又用不減老師人手利誘,結果「成功」着陸,但中學最有可能實施的「中班」方案,卻未能在黃金檔期下得以落實,而因着各區自願縮班的教師人手問題,卻又陸續呈現。「拆彈」局長已去,一盤混賬誰認?而造成2012年秋天佔領政府總部的國民教育科事件,究竟又是誰要負上最大責任?曾幾何時,特首《施政報告》有關教育部分,只有一段簡短文字就插曲交代,同樣過關,誰之過?
 
今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1945年日本侵略戰敗,大和境內頹垣敗瓦,但日本國會咬緊牙關死不放棄教育,九年免費國民義務教育,再艱苦都要全面推行,國民素質提升就從這裏起步。
 
無疑,教育不是一盤數字,話事人不能敷衍了事,這是立鄉縣、立省市、立特區及立國之根本。(亞新社圖片)
無疑,教育不是一盤數字,話事人不能敷衍了事,這是立鄉縣、立省市、立特區及立國之根本。(亞新社圖片)
 

教育是心志不是數字

 
廣西簡稱桂,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的桂地桂系,建設不錯;但新中國成立,國共「轉莊」,始終心魔存在,桂地有意無意長期受忽略。此回看當地銷路最廣最闊的《廣西日報》,全版篇幅報道政府教育投資最新面貌,劈頭第一點是660億元人民幣投資教育,要實踐「不建樓堂建學堂」;第二點是實施26項教育改革,當中包括全區(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費全費、為特貧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免營養餐券等;第三點是由幼兒教育學位到大學學位,政府增添責任學位全資助是24萬7千個,期望每個孩子都「有學上」;第四點是要爭取學校教育的素質明顯再提升,在中等職業學校辦學優良的成績基礎上,再尋求各級各類學校的成績,要有突破,政府會全力支持;第五點是撥款近25億元人民幣扶貧,讓近3千萬貧困家庭學童受益;第六點是新增政府教師各級職位1萬5千個。
 
廣西與香港的教育「先進」相比,確實還有一段距離,當地的九年義務教育達標率只是90%,高中是80%,教育整體的硬軟件亦不如香港,廣西亦沒有如香港的幾間在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不過,教育的永續發展,從來都是心志、態度、體力與保養能力的長期考驗,看廣西政府是會對教育的大手「買入」,實在值得香港作深度的思考。
 
再看《廣西日報》的理論版,有作者以視角署名的一篇當眼文章,題為〈有時候「親自」真的一點都不重要〉,筆者摘錄當中幾句:「又是年終總結時。各地各級各單位各部門循例又開始一年工作的大盤點。然而,個人總結也好,會議材料也罷,總有一些用詞和表述,讓人直起雞皮疙瘩,如一些單位總結時,不管大事小事,喜歡把領導如何『親自』抓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班子成員逐個點名到位。……有的時候、有的場合,『親自』真的一點都不重要。」
 
無疑,教育不是一盤數字,話事人不能敷衍了事,這是立鄉縣、立省市、立特區及立國之根本。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