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細說母校 北大精神遠去

——120周年校慶、清濁交纏、工具化與性侵犯事件

人是有個人尊嚴的個體,不應是愚民政策下的政治馴服工具;愛國的內涵之一,是愛和平、自由、平等、保障民權的制度。

今年是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120周年,校門外的兩尊大石獅、李沉簡教授挺身而出說脊樑道自由(〈北大人說脊樑 引發港人思索〉,灼見2018.4.20),女生受教授性侵略與「4月大字報事件」,成為網絡平台的熱話題。

焦大罵爬灰  只石獅乾淨

謝寧的長文〈我在北京大學30年〉,有他人寫的一段導言,說北大「只有西門外兩個石獅子是乾淨的」。

此話或是套用清‧曹雪芹(約1715—1763)的小說《紅樓夢》(石頭記)第66回故事:柳湘蓮與賈寶玉聊起寧國府的「尤物」尤三姐,脫口而出:「你們東府裏,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乾乾淨淨罷了。」

石獅子的話題,還得倒回第7回的故事:老僕人焦大乘酒興罵人,被綑綁拖往馬圈裏,他反而罵得更起勁:「每日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按:指賈珍與媳婦偷情)」,這就是「只有兩個石獅子乾淨」的註腳。

本文以謝寧文和李沉簡近期的帖文〈挺直脊樑拒做犬儒〉為研究載體,述評其文獻價值,北大「八九轉向」後的官僚化、實用化(商業化),蔡元培精神的遠去,溫家寶鼓吹科學、民主和獨立思考受到冷遇。

有自由法治  北大才重生

謝寧是北大校友,1985年以來在北大黨委任職超過30年,曾任黨委書記王學珍的秘書,後任黨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相當於處長或副處長級的黨官。

她一直嚮往老北大,讚賞傳統的蔡元培精神(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認同改革家溫家寶提到的「人類共同價值觀」(普世價值)。

她保持對北大的期望:

北大如果還想重新樹立起在中國社會的形象,獲得鳳凰涅槃般的重生,唯一的出路……,繼承和發揚北大的優良傳統,繼續高舉起科學與民主的大旗,按照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念,……最終實現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正義、自由與平等。

謝寧文在兩三年前上網後熱傳了一陣。最近,因北大元培學院李沉簡教授呼籲「挺直脊樑」,引起讀書人的關注,一些網絡又上帖或摘刊。

八九向左轉 麻將聲浪大

就中共黨史、教育史和知識分子社會角色而言,謝寧文有參考價值。

謝寧熟悉北大黨委的運作,了解自蔡元培以來的北大傳統精神,亦目睹「北大的怪現狀、陰暗面」,在長文中道出真相。這些真相涉及上層的政策變化、黨內鬥爭和權術。

關於1980年代的政治生態和「校園風雲」,是謝寧著墨之處。對北大黨委代書記項子明、校長吳樹青的描寫,頗多政治內幕,諸如項子明因得罪了彭真(曾任政治局委員、人大委員長),無法從代書記轉為正式書記。

她寫得最多的,是北大的「八九轉向」:八九學潮後,校方強化思想控制,逐漸走向行政化、官僚化、實用化(商業化)、工具化(培養學生聽從指揮、當馴服工具), 她透露:

「在行政化、官僚化傾向的主導下,北大的學院、系、研究所等學術機構也逐漸演變為官本位制,……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不斷受到壓制,有批判精神的學者被邊緣化,比較懂得配合的則獲得了較高的推崇。還有一批善於經營、長袖善舞的『風雲教授』大行其道、名利雙收,活躍在學校的各個領域。」

她又寫道:

政治風波之後的北大校園……聽到最多的聲音已不再是讀書聲和討論聲,而是從一大片宿舍樓裏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麻將牌的聲音」。

粗話王教授 性侵略事件

除了麻將聲之外,還有流氓味的粗話。謝寧文引述杜君立寫北大的文章,觸及中文系的、號稱「粗話王」的流氓式教授。

杜君立的文章,提到北大講粗話的「名教授」:「低級的粗暴方式,如潑婦罵街一般惡毒下流。」有網絡留言謂:「粗話王」有過「罵港」亢奮:大罵香港的法治,把對亂扔垃圾、煙頭者罰款1,500港元,稱為歧視大陸旅客。

據北大校友的解說,謝寧觸及的「長袖善舞的風雲教授」,是指利用官場網絡、內幕消息炒股、炒樓,而很快成為億萬富豪的「名教授」。

謝寧觸及北大師德引起社會爭議,有難以阻擋「濁流」的無奈。她文中未詳細陳述的,還有一些「名教授」對學生的性勒索,最近成了熱議話題。高岩被中文系教師沈陽「性侵」而自殺事件,正在社會上發酵。

北大外語學院四年級女學生岳昕等北大校友,最近要求校方公開當年關於沈陽性侵的資訊,被校方拒絕。4月23日,一群學生貼出大字報〈聲援勇士岳昕〉,表示讚賞岳昕尋找真相的勇氣。大字報很快被清除。「4月大字報事件」引起社會關注,被官方視為北大120周年校慶(定5月4日校慶日)前的「噪音」。

北大校園大字報〈聲援勇士岳昕〉。(網絡圖片)
北大校園大字報〈聲援勇士岳昕〉。(網絡圖片)

難聽到真話 溫家寶失望

謝寧的〈我在北京大學30年〉,提到長期的「教育引導」,使多數學生不再思考社會發展方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可以配合學校官僚們的表演,可以充當表達官方意願的工具,卻不知道北大的傳統,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學問」。

她也提及黨官的權力不受制約,他們熱中政績工程和奉承。

她提到「2011年五四青年節溫家寶總理來北大」:「和北大學生見面時,一再表示紀念五四首先應該繼承五四科學、民主的精神,北大學生應該懂科學民主四個字,他要求同學們講真話,不要怕講錯話。在場的北大學生卻無一人理解溫家寶的苦心,只是問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她又說:「有人曾做過統計,溫家寶2010年講過六次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他也許會在北大就政治體制改革做進一步的闡述,但是北大學生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溫家寶失望之餘,只好說一問周圍的同學都是學生幹部,不用說都是學校安排的。」

她提到何三畏文〈讓人絕望的北大學生的提問〉

清濁流交纏 良知與思考

對於過去的北大與現在的北大,謝寧有這樣的評論:

「北大歷史上最傑出的校長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往昔昏濁之世,必有一部分之清流,與敝俗奮鬥』。蔡元培時期的北大正是這樣的『清流』,而現在的北大則早已自覺自願地融入了濁流,而且在其中興風作浪……。現在的北大不僅不能再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她也提到,北大校園還有挺脊樑的教授:

北大還是有一批堅持獨立思考,堅持思想自由,堅持為國家民族前途命運負責任的優秀學者。只是這批學者在北大受到了排擠、冷遇,被邊緣化,沒有成為北大整體形象的代表,但他們卻正是北大得以恢復傳統的骨幹和脊樑。

政治生態變 政局左拐彎

她也比較1980年代及1989年後北大的差異,但未分析「八九轉向」的社會背景。

八九學潮後,主張以和平方式平息學生請願事件的趙紫陽、胡啟立下台,支持和平方式的芮杏文、閻明復(中央書記處書記)、朱厚澤(總工會第一書記)和溫家寶(中辦主任)等,遭撤職或略受冷遇。

八九學潮後政局左轉,全面展開反自由化;新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宣揚「兩種改革觀」,強調敵對勢力論、強化專政職能,又誇大西方的「西化、亡我圖謀」及「和平演變」。後來,再提出「講政治」,在農村發起「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各地大學一方面加強政治思想控制,一方面參與「下海潮」(開一扇門經商),以轉移師生對政治的關注。這就是後來商業化、工具化的政治因素。

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反左」為主,才局部扭轉「江左局」,但「文革遺毒」仍遠未清除。

最近幾年的亞文革,亦以「講政治」為主調,有七不准講的校園禁令,批判自由化、憲政民主論、普世價值,校園的政治思想控制更嚴。

言路難暢順 有人仍進諫

政局的左轉和個人集權化,衍生更多的獻媚者,亦使秉持良知者有更強的憂患意識,挺身而出呼籲毋忘北大傳統精神、「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想。

在清濁交纏中,在言路堵塞之下,他們承載對社會的責任講真話,表達對自由、法治、公義和北大傳統精神的執着。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法律學教授張千帆、賀衛方、陳興良,考試研究院院長、教授秦春華等,是思考群的代表人物。

北大教授張千帆(左)、張維迎(右)。(網絡圖片)
北大教授張千帆(左)、張維迎(右)。(網絡圖片)

秦春華在〈中國高校請向芝加哥大學看齊〉一文指出,自由、平等、寬容,應是一間好大學的努力方向。

張維迎於去年7月在北大的演講鼓吹追求自由:

推動和捍衛自由,是每一個關心中國命運的人的責任,更是每個北大人的使命!

張千帆、賀衛方等主張走憲政民主路,制約公權、保障民權,並為上訪者、弱勢群體出聲,反對北京市地方官驅趕「低端人口」之舉。

極左派、極毛派(網絡平台稱「毛左」或「毛五」)以「愛國」之名,大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指責他們鼓吹「自由主義」,配合西方的「西化、亡我」。

「愛國」和「一流大學」一類的話題,在社會上爭議大。真正的愛國,不是叫喊口號,愛國的要素是法治和「以人為本」觀。人是有個人尊嚴的個體,不應是愚民政策下的政治馴服工具;愛國的內涵之一,是愛和平、自由、平等、保障民權的制度。

本文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發表。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