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用將近80年時間,追蹤268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在哈佛就讀的學生往後生活和健康狀況,期望找出能夠令人健康和快樂地進入老年的因素。
是項名為Grant Study的研究於1938年由哈佛醫學院開展,是該學院成人發展研究的其中一個項目,268 學生都是生理和心理健全的美藉白人男子(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也曾是研究對象之一)。將近80年下來,被研究的對象已擴大至這些學生的妻子和兒孫,研究範圍也延伸至這些第二和第三代的童年經驗,對他們成長後的健康的影響;主要研究員亦經歷了更替。
溫暖的關係
這項研究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與另一項名為Glueck Study的研究同時進行,Glueck Study的研究對象包括456名在波士頓内城區成長的11至16歲白人青少年,這些青少年的成長背景雖然沒有上述哈佛學生般優越,卻都是健康和沒有犯罪記錄的一群。Glueck Study早於1940年代初開始,最初主要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為,至1970年代成為上述成人發展研究項目之一,而研究對象亦由該群青少年擴展至他們的妻兒。
幾十年來,這些研究對象要不時就健康和生活狀況接受問卷調查和訪問,並同意披露健康狀況的資料,近年更參與神經影像掃描和基因研究。他們所提供的資料儼如一個永遠用不完的寶藏,源源不絕地為研究人員帶來啟發和新發現。研究人員多年來不時公布的研究成果亦相當有趣,例如,當我們都以為智商和經濟成就有着密切的關係時,研究結果則顯示兩者是沒有明顯關係的,社會地位和基因也不是帶來可觀經濟成就的主因。無可否認,對於内城區的青少年來説,教育程度的確能夠影響他們早期的收入,但長遠來説,到底什麼因素才和經濟成就有關呢?答案原來是「溫暖的關係」!不但如此,那些能夠與人保持良好關係的人,身上好像多了一層防護機制,能夠令他們在人生的逆境時得着保護,並且延遲精神和生理上的退化。而那些在50歲時擁有健康和穩定婚姻的人,較能步入愉快的晚年。研究人員更指出,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在乎身邊有多少朋友,而是在乎關係的素質。
這邊廂,哈佛大學的經典研究,帶來令人鼓舞的發現:儘管每個人的基因和出生條件都不是個人可以控制的,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引領人走向一個愉快的晚年的因素,畢竟是可以控制的;原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照顧好與別人的關係,跟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同樣重要!
孤獨容易致命
那邊廂,來自美國、中國和日本的統計或研究數字,卻揭示了令人扎心的現實。首先,根據美國退休人士協會的估計,45歲以上的國民中,有超過4,000萬人罹患慢性孤獨症。日本過往長期關注「過勞死」的議題,近年卻轉而關注「孤獨死」的問題,根據日本一個智庫機構估計,日本每年有3萬多宗孤獨死的個案,而且孤獨死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中年人士亦難倖免。另一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有4萬名70歲以上的長者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老人自殺率之高令人擔憂。不論中外,孤獨症就好像一種疫症般,正威脅着人類的健康。
追求快樂是人類的本能,不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哈佛大學仍未開始錄取女生的歲月,還是80年後的今天,當美國以至世界各地不少著名學府的女生數字逐漸超越男生時,人們仍然在問:有什麼因素能夠令人快樂?今天,世界各地都有學者在研究快樂指數和尋找令人快樂的因素,所得出的結果大都指向一些物質以外的因素,尤其是關係的建立和維繫。
今年初,美國著名學府耶魯大學舉辦了一門有史以來最多人報讀的課程:心理學與美好的人生(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報讀人數高達1,200人,即每四名大學本科生就有一人報讀!根據負責這門課程的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教授所說,儘管金錢和專業常被視為人生的目標,快樂卻是從另一個途徑獲得的;快樂的感覺原來源自社交生活、運動、默想和充足的睡眠。這些聽起來好像不太難做得到的事情,不知為什麼總是離人們很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