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回卷前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令人聯想當代的政壇:隨着時間的過去、世代的推移,不少曾被視為英雄的人物,在政治風浪中退下,也有新的政治強人崛起。
中央團系退 楊潔篪轉台
新一屆人大首次會議(3月5日至20日),完成了政權機關的換屆改組,這是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權力重組的後續政治工程。
改組的幅度很大,正國級和副國級的升或退,關乎政局左轉、權力「雲端」的個人極度集權。政治集團(派別)有一場大洗牌。
原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楊潔篪,調離國務院轉到後台,專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原稱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比他更「強硬」的外長王毅,接任國務委員。
前總書記胡錦濤的中央團系大將李源潮(原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在「七上八下」門檻內黯然退下;另一中央團系大將、原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失去政治局座位,貶任政協副主席;曾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李克強(接宋德福,宋接胡錦濤),雖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但實權被削弱。
「雲端」一哥的親信群,則在十九大改組中獲得政治局的絕大多數席位,在本次人大、國務院改組中獲重要地位。
這是政治強人崛起、極度集權的新時代,並沒有一些媒體熱炒的「習王體制」。本文述評換屆改組,涉及原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楊潔篪退出國務院,王岐山的副主席虛位、與黨總的權力不對稱,去「韜光養晦」、喊「引領全球」。
析秩序文化 涉定格量化
政權機關和政協的改組,與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全會的權力重組,是緊密的連結,關乎黨政換屆領導職務預設機制、定格量化。拙文〈破譯政治隱碼,解讀高層席位〉(註1),以解構的視角,根據這兩項權力轉移秩序文化的要素,把人大主席團常務主席名單作為研究載體,破解其釋放的政治符號,判斷可能的高層主要人選:
國家主席習近平,副主席陳希或王岐山;
人大委員長栗戰書,第一副委員長王晨,副委員長曹建明、張春賢(新任)、沈躍躍、吉炳軒、艾力更.依明巴海、萬鄂湘、陳竺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常務副總理韓正,副總理胡春華、孫春蘭、楊潔篪、劉鶴;
政協主席汪洋,第一副主席張慶黎,新任副主席劉奇葆,連任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華、萬鋼、何厚鏵、盧展工、王正偉、馬飆、陳曉光、梁振英等。
會議後期公布的「當選名單」是: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李克強內閣中,沒有楊潔篪的座位,原任的國務委員由王毅(外長)接替,這是令人意外的安排。其餘的預測人選,都是「當選者」。
列出預測與結果的名單,是想說明預設機制、定格量化仍然保留。
十九屆一中全會確定的政治局人選,對人大、國務院、政協有預設安排。國家主席、委員長、總理和常務副總理定格為政治局常委級,副總理和人大第一副委員長是政治局委員級,這就是預設機制和席位的定格量化。
只要這兩項秩序文化的要素不改變,主要人選便有相當程度的可預測性。當然,預測與「結果」,不可能100%吻合。
退出國務院 前台轉後台
楊潔篪離開國務院之令人意外的原因有三:
一、他本是國務院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類似已退下的戴秉國和唐家璇;
二、他在十九屆一中全會首次進入政治局,定格(政治局委員)高於戴、唐(中央委員);
三、他是資深外交官,當過駐美大使、外長。
新一屆的政治局委員,都有實權職務,如新進的劉鶴任副總理;新進的蔡奇、李鴻忠、陳敏爾、李強,分別任北京、天津、重慶、上海市委書記,人大年會閉幕那天,官方並未透露楊潔篪的新職務。
他是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成員(黨總兼任組長、國總兼任副組長),為小組辦公室主任。
隨着外交工作的擴大、爭取全球話語權的訴求強烈、推進「引領全球」的宣傳,外事小組升格為外事委員會(類似國安委的規格),楊潔篪或仍任辦公室主任。
從韜光養晦 到亮劍鬥爭
楊潔篪退到後台、王毅走向前台,或關乎「對外形象」。
楊得意於胡溫新政期(2003.3—2013.3),給人較溫和的「形象感」。紅二代王毅(周恩來外事秘書錢嘉東之婿)則有「強硬形象」,曾在加拿大以「中國崛起」話題教訓外國記者,展現「敢亮劍」的「偉大鬥爭」姿態;他對黨總「外交思想」的頌揚亦甚起勁,稱「總書記外交思想……提供了理論和思想武器」,「貢獻了中國方案」。
胡溫新政期與本朝是差異很大的時段,前者是「韜光養晦」的外交格局,後者則宣揚「中國崛起」、「大國領袖」和「中國方案引領全球」的「偉大鬥爭」,是「舉旗亮劍」的鬥爭。小平定出的外交方略「冷靜觀察、沉着應付、站穩腳跟、韜光養晦」(註2),已是明日黃花。這是楊去王來的背景。
王岐山N無 副主席虛位
官方公布王岐山當國家副主席後,外國和香港一些傳媒熱炒「習王體制」,這是移植日本式的傳媒術語。如同多年前熱炒的「習李體制」,與政治現實脫節。
在權力體制的制度設計中,國家主席和副主席是虛位,他們的「權威性」,在於黨內的實權職務及其實際的權力含金量。
本屆的國家主席,是黨(總)、軍委主席,並主持國安委和外事、財經、網控、深改領導小組(按:本屆人大年後已升格為委員會),王岐山在中共中央則是「N無」(無黨職),與黨總的權力和角色都不對稱。
王岐山出任副主席,類似「發揮餘熱」的顧問,或協助黨總處理對美戰略、商貿糾結。他有美國政商界人脈、「危機處理」的豐富經驗,又有財經方面的資歷。
十八大以來,極度個人集權的格局已形成。政治宣傳的主旋律,是黨總處於「全黨核心、軍事統帥、人民領袖」的權威地位,要維護「大國領袖」的核心地位和絕對權威、受其引領。俗語謂「一山不藏二虎」,哪裏會有兩人共締的體制?
註1,灼見名家2018.3.13,破譯政治隱碼 解讀高層席位
註2,經濟日報(北京)1994.6.14,5版。
本文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附表後授權本網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