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稱譽香港為東方之珠,其實像現代大多數明星一般,剛出道時也有過相當長的一段苦澀年代。儘管殖民管治體系和司法制度在香港迅速問世,華人第一次有了現代的外邦牧羊人,而第22任港督葛量洪在談及其管治香港的親身體驗,更是形容「在一個殖民地裏,總督的權威僅次於上帝」。但在當初,這個來自夷邦的摩西並沒有給黃種人社會帶來公平和正義,普羅大眾連牛奶麵包亦欠奉,全島上下仍處於望天打卦、自求多福的境地。
統治者曾分身不暇
選擇舟山抑或香港?首鼠兩端下,大英帝國最終接受了當時還是灰姑娘的香港。「女王陛下政府必須保留香港島」,全權大使兼商務監督堅信不移的抉擇其實更符合國家的利益。在遠東殖民地和中華腹地之間,一個都不能少,身兼多職的香港統治者,難免於顧此失彼,情急之下有時連管治香港亦要假手於人。
開埠艱辛,戰時繁榮轉眼即逝。宗主國鞭長莫及,更多時自顧不暇。腐敗當為全世界的流行病,東方殖民地免疫力尤為欠缺,壞人當道令社會更加骯髒。華洋對立,磨合有待時日,種族主義思維勢必是火上澆油。島內人口素質低下,自然環境惡劣,社會治安不靖;島外口岸競爭激烈,五口爭相崛起,正所謂維多利亞女王也難保皇后大道面對的阻塞。
大清皇帝不眷顧,上帝不接納,並不能抹去「皇上帝」兒子的奪目光環。西風漸進,對外喪權辱國;腐敗無能,各地民不聊生;廣大下層民眾對上層社會充斥着羨慕、嫉妒和仇恨,強化了造反的誘惑。「長毛」之亂蕩滌天下,令大半個中國生靈塗炭,其餘波亦引致南粵大地風雷激蕩。
作為新崛起的鴉片集散中心,香港借此熬過了蕭條的低谷。接踵而來的苦力貿易,初步搭建起從東南亞到美國、澳洲的海外華人貿易網絡。小刀會和太平軍,「你方唱罷我登台」,肆虐口岸腹地江南十府,讓上海蹉跎歲月近十年。紅巾軍席捲羊城,將華南地區的士紳趕向香港,反倒令其獲得拯救和新生。用一句戲辭,天不負港,為有活水八桂來。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大英帝國眺望遠東已經好幾個世紀了,隨着對華貿易活動帶來日益豐厚的現實利益,擁有一個穩定的戰略性據點,早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源於不同的信息源和利益考慮,在對華東抑或是華南的取與捨上,大英朝野之中的判斷則是不盡相同。真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博弈中見好就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思維,帝國全權代表義律的決斷最終起了一錘定音的作用。得隴望蜀的貪念驅使下,為拿到對大清更多的勒索,以獲得國內利益集團的掌聲,前後兩任英國遠征軍司令,無一例外把履行香港管治的職責放到了第二位。佔有香港的同時,英國人仍在不離不棄的經營着舟山,在舉棋不定中,放棄香港的聲音一直都沒有消失過。
在中國外洋海島上建立一塊英國殖民地的想法,早在17世紀就已屢被提及,繼而從民間商家蔓延至大英帝國的最高統治者。1635年12月,英王查理一世授權海軍上校約翰・威德爾率武裝商船四艘赴中國貿易,並下達訓令:「凡屬新發現的土地,若據有該地能為朕帶來好處與榮譽,即代朕加以佔領。」然而究竟選擇何處作為貿易據點,則是眾說紛紜。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雙邊貿易活動的深入開展,眾人的目光逐漸聚焦到舟山和香港兩個地方。
威德爾不辱使命,用武力打開明朝口岸,以強權推動貿易。回國後在報告書中推薦,為了發展對華貿易,英國應該佔據海南島,使其成為國王的屬地。
東印度公司獨享對華貿易專利權後,其進出口業務和港腳貿易連年增長,但仍對大清通商制度十分不滿,強烈要求英國政府在廣州之外取得一塊居留地,並有人提出建議從葡萄牙手中奪取澳門,使其成為大英帝國「在東方無與倫比的港口」。
在英商的推動下,英國政府於1787年決定派卡斯卡特中校出使中國,意欲向大清索要一塊土地,用作英國的通商口岸。出行前,卡斯卡特向政府提出建議,力主廈門鄰近產茶區,位置適中,便於英國出售和收購商品,又有良好港灣,為最合適的地點。
舟山島還是香港?
1792年9月,英國國王任命馬嘎爾尼爵士為特命全權大使,率使團出使中國,打算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前往中國談判。根據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指令,1793年10月3日,身處熱河的馬嘎爾尼以照會形式向大清政府提出六項要求,要求將舟山附近一個不設防的島嶼讓給英國,以便英人休整和存放貨物。同時,還希望將廣州附近「一塊類似的地方」讓給英國。
舟山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海島南部已建有定海縣城。倘若據此作為進入中華帝國腹地的橋頭堡,北上可直達北京、天津,南下可控福州、廣州,西進可抵達富庶的東南地區。因此佔據舟山作為對華貿易的據點,一度成為了英國權勢集團的主流意見。英國外相巴麥尊在其制訂的入侵計劃中,一直對舟山群島情有所鍾。而英國政府在先後相關的政策咨詢活動中,怡和洋行創始人威廉・查頓、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主席詹姆斯・厄姆斯頓這些重量級人物均認為首選舟山應該是最佳選擇。
儘管處於珠江口外東側的香港,當時還是帝國的邊埵小島,絕少進入大清統治者的視線,且它與英國垂涎已久的中國東部廣闊市場有一定的空間距離,但作為東方的優良港口,早在17世紀,已有英國人的蹤影在此出沒,而其後對它有認知、堅信其有一定發展前景的英國人也大有人在。
下文預告:外相巴麥尊敦促清政府二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