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年之前,因反映未來科技下的社會倫理衝突問題廣受歡迎、被擁躉尊為「神劇」的劇集《黑鏡》最新一季如期上線,口碑爆棚。《黑鏡》中的未來世界之所以不落俗套,是因為其描述的近未來,與今天息息相關,而其中看起來荒謬絕倫的情節:記憶提取對私隱的凌駕,虛擬AI的人權抗爭,機器學習主導的速配,其根源絲絲絡絡全落在如今現實土壤,幾乎前進區區一步,就是畸夢成真,毛骨悚然。
然而新年後的第二天,中文社交網絡間爆發的另一則消息,簡直是為《黑鏡》作了現實背書。中國內地最廣泛使用的支付工具支付寶,在1月2日發起曬舊年賬單活動,為用家總結一年用度之餘,還給予暖心考語諸如「旺」、「小確幸」、「潮」、「遠方」。因為支付寶的確深入人心,這幅文藝腔調,又多少為枯燥瑣碎的消費理財帶來些許日常生活的煙火意趣,頓時在「朋友圈」流行開來。然而開心了不到兩天,一位細心的律師發現,在獲取賬單的過程中,原來有不為人知的圈套,用戶於懵懂之間,可能已經把自己至關緊要的隱私權授權給支付寶,做了「大數據經濟」的俎上魚肉。
數據獲取方式的爭議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發展今年如火如荼,數據獲取方式的爭議也一再引爆關注。人們發現數據資產本是產生於自己,卻經常被讓渡於政府或私人巨頭,用於自己不能掌控的交易和應用,對未來隱私洩漏的風險也近於懵懂。
當然,大數據經營者也有話說,其中重要的正當辯護,就是數據價值的公共性。因為數據的產生雖然以個人決策為載體,但是數據的價值卻是在互動中發生的,這部分價值是否理所當然屬於個人呢?最為典型的就是徵信數據,遠在大數據流行之前,徵信體系作為信用經濟的一部分,已經必不可免涉及到隱私讓渡,當用戶與銀行簽訂服務協議的時候,銀行有條件地分享信息給特定部門。這樣用戶也會受到回饋,享受良好信用帶來的融資便利和低息。至於風險,只要條款中加強隱私保護即可。
然而,現實卻永遠比理論複雜得多。信息洩漏可以因為傳播的不可逆轉,造成事實上的風險不對稱──洩密責任者難以追溯,但洩密後果永遠存在並且難以評估。舉例而言,通常人們會認為身份數據、財務數據屬於敏感資訊(支付寶賬單事件發酵,也是因為該財務平台的敏感性),而另外一些數據則無傷大雅,比如飲食習慣、衣着品味、讀什麼書、喜愛什麼音樂或電影,網商根據這些消費偏好的精準推送,錦上添花,既提高體驗又加強交易效率,似乎共享只有好處沒有風險,也成為網絡經濟優越與智能的佐證。
價格歧視 變相壟斷
事實並非如此。消費者偏好訊息的讓渡,增加了商家進行廉價而有效的價格歧視的機會。 所謂價格歧視,是指商家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底線之後,對不同消費者索取差異定價,以獲取「消費者剩餘」的行為。比如一部新片上映,如觀影者是主演的熱情粉絲,或者是情侶第一次電影約會,當事人自然願意出較高價格買票;而周末無事可做的「一支公」無可無不可,只有票價廉宜才肯盛惠。電影院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生意,開演之前只要不是滿座,以任何價格多賣一張票都是純收益。所以,在難以區分兩類消費者的時候,往往趨於定價較低,以保證上座率,這樣第一類人就彷彿佔了便宜,叫做「消費者剩餘」。而價格歧視,則關鍵在於商家如果知道買票者是哪種消費者,就可能向心理價位高的觀影者索取高價,向第二類觀影者索取低價。價格歧視能否成功,在於如何區分,臨時打折、網絡團購、首映特典等等,都可以看作價格歧視的手法,但相對效果有限且存在成本。「消費偏好」的洩漏,將大大降低價格歧視的成本,提高精準度,若影院大概率知道粉絲的心水明星,那必定定向轟炸推送首映特典與黃金場次,將高價匹配給潛在的高價出價者。同理還有旅遊產品、養生理療、飯店酒家,只要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大,價格歧視就能夠拿走本來屬於消費者的福利,實現變相的壟斷。
如何在信息難以定價的情況下有效保護個人私隱?無疑,這是一個《黑鏡》式的現實困局,然而,有一點無容置疑,那就是每個人都應知道這個市場的現實存在,並且了解它的風險,信息採集者才會受到足夠的監督,正如支付寶在新年得到的教訓,足以讓它給自己開出一張2018賬單。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