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在接受美國CNBC電視台專訪時預言: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可大量減輕人類的工作負擔。未來30年,人們每周只需工作4天,每天只需工作4小時。屆時,人類將會有大量的公餘時間可供自己支配,不用再為維持生計而不斷營營役役。如果現代人一生可以去30個地方旅遊,將來可以去300個地方。
我覺得馬雲的說法有點過度樂觀,與人類以往的歷史一點也不相像。
歷史的軌跡
相對於農業,工業生產的生產能力何嘗不是增加了數百倍?(一部聯合收割機,一天可收割的小麥數以百畝計,但一個壯年人,一天亦只能收割幾畝地的小麥。美國以前有九成人從事農業,但現在只有3%的人口從事農業,而且還可以把大量的穀物、蔬果、肉類,以及奶類製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可見農業也工業化之後,可以解放多少生產力。)然而,人類的工作時間可因而減少了嗎?
在農業社會,人只是在春耕與秋收的時候比較忙,其餘時間,人只能把工作交給太陽,人不能去揠苗助長。尤其是收割之後,人可以有很多農閒時間,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此之所以,告老歸田是很多古代人嚮往的生活。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力大增,但人類需要工作的時間也大增,每天都要工作,再沒有農閒時間。發達國家曾不斷立法限制最高工時,以及制訂出每年必須放假的時限;但很快發覺,若然在這方面訂得太寬鬆,自己國家的生產力與富強的程度就會比不上其他國家,以至在國際競爭上處處處於下風,令執政黨也蒙受壓力。結果連法國這類那麼重視生活質素的國家,最近也得增加每周的法定工時,以及延長退休時間。由此可見,光是生產力的提升是不足以令人類減少工作時間的。
其實,人類除了在國家層面有競爭之外,在個人層面也有競爭。如果我們願意過簡單樸素一點的生活的話,大部分人都有條件揀一份更輕鬆的工作。但我們見朋友買了一個新的智能手機,就會覺得自己原有的一個寒酸,可以享用的功能與時代脫節,那就非去努力工作不可。最要命的是,人若是不力爭上游,連女朋友也會移情別戀,身邊的親人也會覺得自己不長進,沒出息。這種壓力可不是普通人的心理質素可以輕易頂得住。
死在沙灘上?
再者,人就算不與其他人比,也一樣會受到「人生也有涯」的壓力。在面對死亡終會來臨的壓力下,人為了爭取最好的成就,就很難放得下工作。愈是有能力做出成就的人,就愈不願意放下工作,他們的不工作成本會比普通人高很多。馬雲的意願是「死在沙灘上」,若非遇到沉船意外,我想他死在辦公室的機會可能更大。
本來,人喜歡怎樣死法,人可以自行選擇;我最擔心的是,科技的發展會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情況更加惡化。掌握高超智能的精英,不但能叫機械人為他們工作,他們一樣能令普通人為他們工作。我們看看身邊周圍的人,不是由智能手機操控着如何生活的嗎?社會精英是不會眼白白看着普通人不去工作的。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