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斷在縮水,你拼命掙錢有用嗎

《貨幣的非國家化》是經濟學大師哈耶克的最後一部著作,在書中,他提出了根本解決通貨膨脹的辦法——廢除政府對鑄幣權的壟斷,通過民間自由發行貨幣的競爭來限制濫發貨幣。

上世紀80年代,「萬元戶」在中國是一個令人豔羨的名詞,是富甲一方的象徵。到如今,一萬塊錢只夠在大城市里上班族一個月的開銷。

今天看,年薪百萬是很多職場精英的夢想,存款千萬是普通人的財務自由目標。

但在20年後,中國的物價會不會像日本一樣,吃速食要上百元計,看電影要上千元計,住酒店要上萬元計……這完全有可能!

原因是通貨膨脹──由政府控制的中央銀行在經濟中發行的貨幣愈來愈多。

1978年底,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159億元,到2018年底,這一資料已經變成180萬億元,增長了1500多倍,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0%以上。按照這種口徑換算的結果是:

1978年的1萬元≈當今的1447萬元
1988年的1萬元≈當今的166萬元
1998年的1萬元≈當今的16萬元
2008年的1萬元≈當今的3.5萬元

由於貨幣增加,物價不斷上漲,大家不得不拼命地掙錢,絞盡腦汁想發財,以獲得在商業社會中不被遺棄的安全感。

但是很少有人想過:貨幣為什麼要由政府控制,大家能不能擺脫由政府控制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

這問題有經濟學家認真地想過。

民間貨幣不是空想

《貨幣的非國家化》是經濟學大師哈耶克的最後一部著作,在書中,他提出了根本解決通貨膨脹的辦法──廢除政府對鑄幣權的壟斷,通過民間自由發行貨幣的競爭來限制濫發貨幣。

很多人一聽可能會驚訝,貨幣怎麼能讓民間自由發行?政府不管貨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事實上從古至今,民間發行的貨幣曾多次出現過,它的效果並不比政府發行貨幣差,甚至會更好。

中國漢朝,漢文帝曾經允許民間鑄造貨幣,而據後來的考古發現,當時民間鑄造的貨幣比其他時候官府造的貨幣品質更佳。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也是在中國宋朝由民間商人發明的,後來才被國家接管和壟斷。

當今世界上,也多次出現政府發行的貨幣失靈,而被民間貨幣取代的情況。

1990年代蘇聯解體以後,「休克療法」導致經濟停擺,很多企業聯合起來創造自己的信用支付體系,到1997年,通過公司內部圈子清算的貿易額佔到整個俄羅斯貿易比例的40%左右,很多企業用白條或代金券支付工資。

2001年,阿根廷發生金融危機和銀行擠兌,政府限制居民提款數額,導致現金嚴重短缺,於是各個地方甚至連鎖超市都發行自己的借據作為貨幣,到2002年這些私下發行的鈔票佔到了整個國家貨幣總量的近1/3。

可見,政府對貨幣的管理並非盡善盡美,而民間也有能力創造自己的貨幣支付系統。

鑄幣權被暴力壟斷之後

但問題是,製造貨幣的能力意味着支配財富的能力,政府不甘心失去這種能力。

所以從古至今,大部分國家的政府總是不遺餘力地打擊民間貨幣,維護自己的鑄幣權威,像《貨幣的非國家化》一書中提到:

「13世紀的中國法律規定,拒絕接受帝國的紙幣將被判處死刑。而拒絕接受法國的『指券』的人受到的刑罰則是20年監禁,有時則被處死。」

歷史記載,1690年在英國有一對很有名的羅傑斯夫婦,因為偷刮官方的硬幣鑄造了40枚銀幣被判死刑,羅傑斯上絞刑後被肢解,他的妻子被燒死。

在現代社會中,對違法的處罰沒有這麼殘忍,但是對維護法定貨幣的權威地位也是毫不含糊的。

1999年在義大利,一位退休教授發起一項社會試驗。他用1:2的兌換比例說服當地的居民和零售商放棄里拉,使用他發行的貨幣斯美克,結果產生了大約價值51億里拉(合274萬美元)的營業額。義大利當局非常震驚,出動軍警沒收了斯美克鈔票,中止了這項試驗。

就這樣,政府掌握着國家合法暴力和宣傳機器,在鑄幣權的爭奪中佔據着優勢,並造成了鑄幣權歸國家管是天經地義的印象。

而國家壟斷鑄幣權的結果,就是古往今來一波又一波連綿不絕的通貨膨脹。

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一書中總結說:

「自羅馬時代到形形色色的紙幣開始佔據重要地位的17世紀,鑄幣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不斷貶值的歷史,或者說是鑄幣的金屬含量不斷減少,而所有商品的價格都不斷上漲的歷史。」

他甚至進一步地斷定,「歷史基本上就是政府製造通貨膨脹的過程。」

哈耶克呼籲,要廢除了政府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容許私營銀行發行競爭性貨幣。他相信私營銀行為了維持貨幣價值和自身信譽,必定會小心謹慎。若他們不顧後果濫發貨幣,將直接危害其自身,使其信譽下降,直至破產或倒閉。

所以他相信,私人銀行提供的貨幣會有內在穩定性和良好的信譽,符合經濟對於貨幣的客觀要求。

哈耶克這些觀點提出幾十年以來,一直不受政府待見。在學界除了極少數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大部分人都將它看作是一種空想。

「比特幣神話」的誕生和破滅

一直到2009年比特幣橫空出世,才改變這種局面。

比特幣不靠官方機構發行,而靠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上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點對點交易和分散式記帳可以杜絕任何人偽造或操控幣值;另外比特幣的演算法也規定,它的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約2100萬個。

在金融市場上,比特幣也受到追捧,價格快速上漲。(Pixabay)
在金融市場上,比特幣也受到追捧,價格快速上漲。(Pixabay)

如此一來它實現了數量有限、權力分散、杜絕欺騙的原則,這正是哈耶克宣導的自由化貨幣希望打破國家壟斷貨幣的立足點。

所以自從比特幣誕生以後,它就被很多人看作是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理論被付諸實踐的象徵。

更讓人意外的是比特幣在很多國家或地區得到承認,可以用於商品交易,包括德國、日本、瑞士、新加坡等等。

一時間,比特幣被看作社會未來的方向和新時代的開始,很多人對它寄以厚望:

「這是貨幣2.0,人們未來的金錢,是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事。」──美國線上的前即時通訊總裁說道。

「你無法阻止像比特幣這樣的東西。它無處不在,世界會因它改變,全球政府亦會因它改變。」──電腦安全性軟體公司McAfee的創始人認為。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一位社會活動家甚至表示:「凡是有識之士都需要瞭解比特幣,因為它可能是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在金融市場上,比特幣也受到追捧,價格快速上漲。

2009年比特幣誕生時,價格不到1美元,2011年達到與美元等值。2013年初露鋒芒,價格一度突破1000美元,此後因為政府監管滑落到較長的平緩期。

2017年走向巔峰,從1000美元左右快速上漲,不斷突破,最高時接近2萬美元。

中國的市場尤其火爆,到處流傳90後小夥賺了幾個億,80後同事辭職炒幣資產翻千倍這樣的財富神話。很多人爭先恐後,傾其所有,甚至舉債融資買入比特幣,夢想加入一夜暴富的行列。

可是物極必反,事與願違,行情很快發生突變,在2018年比特幣的價格暴跌了77%,在11月的一個月裏狂瀉30%,降到了4200美元左右。

到現在為止,比特幣的價格大概是5000美元,似乎證明了比特幣是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已經破滅了。

未來依然有希望

這是不是意味着區塊鏈電子錢就沒有前途和希望了?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理論從此要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不一定。

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重大的技術進步和商業創新剛剛出現時,幾乎都會伴隨着泡沫的起落。

19世紀鐵路進入美國時,吸引大量資金建設鐵路,也出現過投資泡沫。1892年泡沫破滅時,美國股市上有70%的股票和鐵路相關,導致1/4鐵路公司破產,很多人蒙受巨大損失。

但同時,這一輪投資泡沫在1880年至1889年間為鐵路建設募集了40億美金,修築了10萬公里鐵路,為美國建成統一大市場和經濟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出現互聯網泡沫,納斯達克指數在一年半內漲了4倍,後來垮掉了。

但是由於這次泡沫募集的資金,美國修建了當時世界上40%的光纖,吸引大量高端人才進入互聯網行業,在各個方向上嘗試互聯網發展的路徑,為後來互聯網產業創新和應用奠定了廣泛的基礎。

到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可見,投資泡沫會導致市場的大起大落,但同時也是聚集社會資金推動技術進步和商業應用的重要動力,泡沫過後往往就是新的經濟飛躍。

所以比特幣泡沫的破裂,並不意味着互聯網加密貨幣的發展方向是錯誤的,也不意味着哈耶克自由競爭貨幣理論的破產。

相反,它很可能是這種技術和理論得到應用的序幕。

就在最近,區塊鏈的金融應用又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美國金融機構紛紛「觸鏈」,富達基金成立數位資產服務公司,摩根大通發行JPMCoin,美國金融監管機構也對區塊鏈頻開綠燈,SEC徵求加密資產和託管規則回饋意見,納斯達克上線區塊鏈ETF等等。

如果我們相信,市場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公正自由是人性深處的強烈追求,那就有理由相信:以互聯網加密技術構建的自由化數位貨幣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哈耶克的《貨幣的非國家化》出版後,一位學者評論說:「300年前沒人相信政府會放棄對宗教的控制,也許在未來的300年裏,我們會看到政府放棄對貨幣的控制權。」

想想開頭提到的計算結果:40年前的1萬元錢,相當於當今的1447萬元,現在比以前貶值了1000多倍。

300年太久了。但願它能早日到來。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本社獲授權轉載。

人文經濟學會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