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蕁麻疹怎麼辦?

「蕁麻疹」,俗稱「風疹」,臨床表現以皮膚發生風團為主,風團大小不等,呈鮮紅色或淡紅色,奇癢難耐、伴有劇烈針刺感或灼熱感。

現代科學日新月異,在社會進步的同時,我們亦付出了代價。面對化工食品、藥物濫用、基因改造的生態污染,即使是普通的傷風感冒,再不能單純以寒熱虛實來辨證治療而一矢中的。這些奇難雜症對沿用中醫經典方的學院派是一項重大挑戰,臨床考驗着醫者的能耐,冀以古方今用,與時並進。

近年,風疹的病例急速增多,西醫單純認為食物或藥物敏感引起發病,排除遺傳因素,有些患者可毫無病史,找不到致敏源,最終被歸納為精神壓力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變態反應,尚没有針對性的西藥治療,多處方抗敏藥或止痕藥。而春夏也是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的好發季節,不但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令患者情緒低落,非常煩惱!

「蕁麻疹」,俗稱「風疹」,臨床表現以皮膚發生風團為主,風團大小不等,呈鮮紅色或淡紅色,奇癢難耐、伴有劇烈針刺感或灼熱感。發病季節多見於春夏或秋冬風邪盛行之時,一般發病後數小時內,風疹迅即消退,不留痕跡,時起時消,反覆難癒,故中醫又稱此病「癮疹」。風疹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嚴重時可累及黏膜,如風團發生在咽喉黏膜上,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尤其此病發生在小兒身上,兒科如啞科,小朋友不懂求助,故父母不應忽略其嚴重性而延遲求醫,得過且過。

本病屬中醫學「鬼風疙瘩」、「癮疹」的範疇。病因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為外感寒熱風邪,蘊積肌膚,營衛失調所致;內因為素體稟賦不足,營血不足,血虛生風,或血中伏熱引發。故病理以「風」為主,「風盛則癢」,治療以袪風、養血為主,「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臨床分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病程超過6周以上稱「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臨床可分為五型:

風熱相搏型

症狀:風團色紅,相互融合成片,狀如地圖,瘙癢難忍,伴有灼熱感,遇熱加劇,得冷則減;兼症或見口渴心煩,咽喉腫痛;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脈浮數。

治法方藥:疏風清熱。可用消風散加減。

風寒外束型

症狀:風團色淡紅或白,遇風遇冷加重,得溫則減,冬重夏輕,惡風畏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方藥:禦風散寒,調和營衛。可用桂枝湯加減。

氣血兩虛型

症狀:風團淡紅色,或與膚色相似,反覆發作,勞累後加重,頭暈神疲,面色晃白,舌質淡,苔白脈細緩。

治法方藥:養血益氣,祛風止癢。可用玉屏風散加減。

陰虛血熱型

症狀:風疹色暗不鮮,日輕夜重,可伴劃痕,心煩氣躁,口乾,舌紅苔少,脈沉細。

治法方藥:滋陰清熱、涼血消風。可用生地、紫草、牡丹皮、玄參等加減治療。

胃腸濕熱型

症狀: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多與飲食不節有關。常伴脘腹疼痛,神疲納呆,噁心嘔吐,大便秘結泄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方藥:清腸利濕,祛風止癢。可用土茯苓、綿茵陳、布渣葉、蘇葉等加減治療。

急性蕁麻疹因不能及時治療,往往容易發展為慢性蕁麻疹,慢性反覆發作而成難治之症。久病傷及氣、血、精、津;津液以水分為主體,作為血液的一部分,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分布於人體每個角落,有調節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故患者在日常飲食方面可以多挑選一些祛風除濕,養血生津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三款輔助食療。

食療一:竹蔗茅根湯

材料:淡竹葉10克,甘草3克,浮萍6克,茅根15克,紅蘿蔔1條,馬蹄半斤,竹蔗1斤。

製法:把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清水適量,大火滚後轉文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清熱,涼血透疹。

食療二:紫蘇糖姜茶

材料:紫蘇葉6克,防風6克,生薑3片(連皮),紅糖適量。

製法:將所有材料沖洗,放入煲內,加水2碗,大火滾後轉文火煲20分鐘,調入紅糖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解表,温中散寒。

食療三:益氣固表瘦肉湯

材料:黃芪12克,五爪龍12克,防風9克,白朮9克,紅棗(去核)4粒,生姜3片,豬瘦肉4兩。

做法:將瘦肉洗淨、飛水、切塊;其他洗淨,全部放入煲內,加清水適量,大火滾起轉文火煮1至2小時,加監調味即可。

功效:益氣固表,養血祛風。

慢性蕁麻疹患者一般病情較長,多由急性發作後治療不當而轉為慢性。筆者臨床觀察,此病多因衛內不固,再反覆外感,未能及時治療,外感傳裏所致。無論是中醫的風、寒、濕、熱、毒引起的感冒或西醫學的細菌性、病毒性感冒,均可於體內潛伏許久,影響免疫力,即中醫所謂「留邪」,閉門留寇。中醫治上焦如羽,如能及早就醫,可更快痊癒,又何必考驗醫生,為難自己。

(*注: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最好徵詢醫師後服用為佳!)

原刊於《中藥醫緣》,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温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