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買私人物業嗎?

政府一直有使用私人市場的物業,不過以前多數租,較少買;但租樓要面對不斷加租的威脅。對社福機構來說,是一種無休止的負擔。也許政府因而想趁財政有盈餘的時候,把物業買下來,一勞永逸。

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動議,撥出200億元購買60個物業,以提供130項社區設施,主要用作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等措施。這項動議引起的社會關注度遠比我預期中高,原因不是因為它花費的金額多,而是因為它涉及私人地產商的利益,有人擔心會引來官商勾結,提供機會讓官員向商界輸送利益,以換取個人私利。亦有人擔心,此舉會推高商業樓宇的樓價。

以逾6000億元的財政預算案來計,200億元所佔的比例並不高。而且政府並沒有打算一次過就在市場上買60個物業,而是打算分三年進行,每年只不過花67億元左右,只佔一年財政預算的1%多一點,不值得小題大做。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我們日常所需要的商品與服務,大部分都是商界提供的。市民如是,於政府亦然。因此,要政府避免與商界接觸是不可能的。

政府興建的公屋,向社會提供的基建設施,無不需要私人建築商來承建,所涉及的金額,每年何止67億元?此外,政府辦公的傢俬器具、電腦軟硬件等,無不需要商界提供。至於政府向社會提供的福利,亦有很多是向非政府組織購買的。這類非政府組織,雖然都是非盈利機構,但一涉及錢銀利益,便可能有人想謀取私益。

因此,廉政公署的防貪部門早已為政府制訂了一套與商界打交道的準則,以減少出現貪腐的可能性。廉署一直有在這方面諮詢公眾意見,廉署的諮詢組織,亦吸納了不少政黨代表。政黨有足夠的渠道在這方面協助政府把關。

其實,政府一直有使用私人市場的物業,不過以前多數租,較少買;但租樓要面對不斷加租的威脅。對社福機構來說,是一種無休止的負擔。也許政府因而想趁財政有盈餘的時候,把物業買下來,一勞永逸。長遠而言,買樓遠比租樓化算,社福機構大都歡迎這項做法。

我覺得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不應只負面地擔心萬一有人貪污怎麼辦,更應該關注社會是否需要設立更多的日間託兒服務與為長者提供的鄰舍服務,如果這方面的需要確在增加的話,政府當然有責任去為這些服務提供場地。

在新發展的地區,政府還可以自己覓地,興建社會所需要的設施;但在一些舊區,由於在當初規劃時考慮不周,加上當年的政府亦不如今天的政府那樣有承擔,以至現時政府手上物業,的確無法滿足今天的社福服務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租用或購買私人手上的物業外,已別無他法。由於買比租化算,政府選擇買物業亦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政客沒有理由為了擔心出現貪腐,而置老人與兒童的福祉於不顧。

年賣地只供8800伙 私樓需求亦被抽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透露,下年度政府有15幅私人住宅土地供應,可興建8800個單位,按年少了四成。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對此都表示擔憂,恐怕樓價會因而上升。

我對私人住宅用地的供應減少並不感到驚訝,原因是政府早前已將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以紓緩公營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的困境。在整體土地供應沒法大增的情況下,政府只可以削減私人市場的土地供應,把削出來的部分撥去公營市場;否則政府沒有其他方法把公私營房屋的比例改為七三比。

其實,過往所訂下的公私房屋六四比,政府尚未能做到,實際的供應只是五五比。現在把私營的比例由五轉三,剛好是少了四成;而另一方面,公營房屋的供應有五轉七,亦是加了四成,所以社會的整體供應沒有變,只是公私營的比例變了。

社會上有不少人擔心,這種改變會推動私人住宅的樓價進一步上升,我看這也未必。因為,影響樓價上落的因素很多,供應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還得看政經局勢,投資信心,貨幣供應,以及政府的政策。只能說,供應減少會為樓價上升提供空間;但不能說,供應一少,樓價就會立即飛升。事實是去年政府決定調低私人住宅土地的供應比例時,剛好碰着中美關係惡化,投資信心大減。結果樓價不升反跌。

此外,還有一個足以抵銷供應減少的效果的因素常被市場忽略,就是有一部分私人市場的需求,亦會被新的公私比調節所抽走,以至供應減少的同時,需求亦同步減少了,變成對價格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想像大。

為何說私人市場的需求會同步減少呢?原因是政府增加了公營房屋的類別與數量,令一些以前不符合申請公營房屋要求的人,現在也變成符合資格了。公營房屋的價格會比私人房屋廉宜,有資格申請的人都不想放棄,結果必然會抽走一部分私營房屋的需求。

過去,公營房屋只分公屋與居屋;現在居屋拆開成三種,除原有的居屋外,還增添了綠置居,與首置屋。尤其是首置屋的入息上限訂得非常高,月入達7萬元的家庭也可以申請。那就會變成全港有八成多的家庭都有資格申請,變成私樓的供應佔整體供應的三成,而需求卻只是全部家庭的不足兩成。

由此可見,新的公營房屋比例,並不會導致私樓供不應求的情況較以前更嚴重,樓價不似會因而上升。

不過,近期樓市的確有「回暖」跡象。說「回暖」已算保守,說是「復熾」亦不為過。原因是中美矛盾有緩和傾向,貿易談判取得協議機會很高。此外,內地政府亦下重手去穩定經濟局面,準備大幅減稅,以降低企業的負擔;同時還會增加貨幣供應,協助企業融資,以鼓勵創業創新 。投資市場因而又再活躍起來,香港的房地產市場亦因而受惠。很多買家都已後悔,沒有在去年底入市,現在已蘇州過後沒船坐。我估計這批人會追價入市,把樓價推向一個新高水平。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