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an 04 2025 07:17: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故事背後的含義 拯救環境刻不容緩

應該繼續向太空進發以保障人類長遠的生存機會,但刻不容緩坐言起行全情投入戳力同心拯救環境力挽狂瀾則是保障人類今天生存機會所必須!沒有了今天的生存,長遠的生存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在科幻小說中,當然有關於地球即將遭遇浩劫而要把一部分人送上太空以逃生的情節。其中較早的一本作品,是Philip Wylie與 Edwin Balmer於1933年合著的When Worlds Collide。這部作品於1951年被搬上銀幕,並且成為了早期科幻電影中的經典。至於較近年的,則有1998年上映的 Deep Impact(在港上映時稱《末日救未來》)。在兩部電影中,都出現了「如何選擇拯救哪些人?」這個巨大的道德挑戰。

Wall-E的悲劇

這便把我們帶到本文題目的下半部──和路‧迪士尼於2008年推出的動畫電影Wall-E──之上。

在Disney/Pixar所推出的眾多動畫電影之中,Wall-E無疑是最為獨特的一部。首先,它的前半部基本上沒有一句對白,因為電影中的主角是兩個機械人,根本無需依賴人類的語言溝通。人類在電影的後半部終於出現了,但身份近乎丑角兼配角。電影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故事一開始便深深地吸引着觀眾,近一小時沒有對白卻令人看得津津有味。之後的歷險式情節亦不斷牽引着觀眾的情緒。其導演手法之高明以及動畫設計質素之高,都令這部電影贏得很高的讚譽。

在Disney/Pixar所推出的眾多動畫電影之中,《Wall-E》無疑是最為獨特的一部。(Wikimedia Commons)
在Disney/Pixar所推出的眾多動畫電影之中,《Wall-E》無疑是最為獨特的一部。(Wikimedia Commons)

但這和本文的主旨有什麼關係呢?這便牽涉到電影故事的主題和背後的意念。為了照顧未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容許我很扼要地把劇情簡介一下:在數百年後的未來,地球的環境已因人類的肆意破壞而弄至寸草不生。在這個已經沒有人類居住的死寂荒涼的世界,便只有我們的主角──一個負責處理垃圾的機械人仍然繼續按照人類給予的指令不眠不休地工作。某天,一個比它先進得多的機械人從天而降。原來這是多年前移居太空的人類所派來的,目的是為了判斷地球是否已經開始恢復生機,以便他們可以重返家園。最後,這個名叫「伊芙」(EVE,暗喻《聖經》中的夏娃)的先進機械人終於找到了一株翠綠的小草。在它(她)乘坐太空船返回太空向人類報告之時,我們的主角因為捨不得伊芙而爬上了太空船,最後被帶到人類棲身之處。

人類棲身(或說苟延殘喘)之處,原來是太空深處一艘碩大無朋的太空船。而船上居住的人,由於長年累月依賴高科技的照顧而養尊處優,個個都變成了手腳短小無力的癡肥怪物,而且都只是靠着無聊透頂的視聽娛樂度日。

看到這裏,任何年長一點的觀眾都會感受到故事背後的強烈諷刺意味:人類對物慾的無止境追求把地球環境弄跨了,苟延殘喘的人類卻仍然沉溺在物質的泥沼之中……。無怪乎不少評論者指出,這部電影是對人類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肆意破壞環境(而最後自食其果)的強烈鞭撻,因此是一部遠為適合成人多於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

筆者對這種看法絕無異議。但就我看來,故事背後的含義實在比這還要深刻得多。我更大膽地推斷,這個更深層的含義不單絕大部分觀眾沒有留意,就是創作這個故事的人(電影實乃由一本原創的兒童故事書改編),恐怕也沒有認真地想過。

我所說的是什麼?在未正式回答之前,我想請大家嘗試回答以下的一連串問題:

  1. 電影中的超級太空船雖然碩大無朋,但就畫面所見,這艘太空船(電影中稱為Axiom)最多能夠供給多少人居住呢?
  2. 地球的生態環境全面崩潰以至弄到寸草不生無法住人之時,地球上的總人口共有多少?
  3. 從上述兩條問題的答案可知,無論基於怎樣的假設,Axiom 上的人口只可能佔當時地球總人口的一個極小極小的比例。既然如此,那麼其他的人去了哪裏?
  4. 在電影裏,Axiom這艘 「太空方舟」乃由一間名叫Buy ‘n Large的超級企業所營運。請試想想,怎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登上這艘太空方舟呢?
  5. 最後我們要問的是:將地球的生態環境大肆破壞而招至浩劫的人當中,哪些人需要負上主要的責任?是富人還是窮人?是富國還是窮國?

「震撼」已經呼之欲出

我所說的「震撼」已經呼之欲出了罷!

讓我們先回顧地球在今天的狀況。廿一世紀初肯定是人類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但按照世界銀行於2008年發表的數據,全球每天只能靠不足2美元生活的人口達27億;而只能靠不足1.25美元生活的也達14億之多!(不要忘記的是,二十世紀初的全球人口也只是16億左右。)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第三世界國家,每日因饑餓及有關的疾病而死亡的兒童達16000人。亦即平均每5秒就有一個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致死。

事實上,世界上最富有的20%的人佔有全球80%以上的財富,並且製造了超過三分之二的污染!其中最富有的一群,每人每月所賺的財富,往往較貧國中的人畢生所賺的還要多!不少富豪不但有自己的豪華車隊和遊輪,而且還擁有私人的飛機。他們的二氧化碳排放及因此導致的全球暖化,可較窮國中人的大上一千倍。

把這個殘酷和可恥的現實引伸至上述5條問題的答案之上,我們只能得出更為殘酷和可恥的結論。就第一條問題的答案而言,「太空方舟」裏的人無論只有5000或是高達50萬,比起今天全球接近70億的人口也只是九牛一毛,更遑論聯合國預計於本世紀中葉會達至的92億,或是本世紀末可能達至的110億。哪麼其餘99% 的人去了哪裏?不用說都已經在全球環境浩劫中喪生!

我在《喚醒69億隻青蛙》之中是這樣寫的:「對抗全球暖化不但牽涉「簡單」的博弈論分析「如公地悲劇和搭便車等問題」,還牽涉到複雜的歷史問題和公義問題。這正是「氣候公義」(Climate Justice)這個概念背後的深層含義。其中最尖銳的一個觀點是,按照科學家的推論,世界上一些最貧困、最落後的熱帶地區國家(特別是一些沿海國家或是島國),她們在氣候變化中所受的打擊將會最為嚴重,但她們所應負的歷史責任卻是最小。這不啻是人類史上最有違公義的一場悲劇。」然而,Wall-E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是較這場悲劇大上千萬倍的一場悲劇!

情況十分清楚,雖然電影中沒有詳細交待,但按照歷史常識推斷,Wall-E中所描述的地球浩劫,主要是乃由富人所導致。而能夠登上「太空方舟」的,當然亦是這班富人。

在電影裏,這些「方舟」的子民在太空中度過了數百年,最後終於得以重返家園,並在劫後重生的地球之上展開新的生活。表面看來這是個令人振奮甚至欣喜的結局。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背後的戲碼其實是:一群富人害死了世上所有的人然後逃之夭夭,待浩劫過後則重回地球再度成為主子?這肯定是迪士尼製作的電影當中,主題意念最具震撼性的一部。

我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當中,有多少個感受到我所感受的震撼。亞瑪遜網站(www.amazon.com)中有關這部電影的評語有913段之多(2011年8月2日瀏覽時計),我當然無法把它們全部看畢。但就我所看過的數十段之中,沒有一段提到我上述的觀點。

環境與公義之取捨

這便把我們帶回劉慈欣的「慨歎」之上。

我在文首劈頭便說:「劉慈欣是我最新的科幻偶像」。台灣頭鷹出版社找我為《三體》的繁體字版寫推薦語,我是這樣寫的:「這不單是中文科幻的巔峰之作,就是以西方科幻的最高標準來看也是巔峰之作。劉慈欣的超凡想象力和創作力使人瞠目,知識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更令人讚嘆和折服。史詩式科幻是科幻創作中的最高境界,而這部作品則是史詩式科幻的極至。」我是言出由衷。

但請讓我鄭重重申,大劉所說的「放棄了太空,而把未來寄托於環保」,是把兩種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東西錯誤地對立起來。由於大劉是如此有影響力的一位作家,在面對極其嚴峻的環境災劫當前,這種觀點有可能令到年輕一輩對形勢作出完全錯誤的判斷,從而令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我完全同意應該繼續向太空進發以保障人類長遠的生存機會,但刻不容緩坐言起行全情投入戳力同心拯救環境力挽狂瀾則是保障人類今天生存機會所必須!沒有了今天的生存,長遠的生存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凡事都有其「主、次」、「先、後」、「輕、重」、「緩、急」。如果從資源投入的角度來說,在未來50至100年,阻止環境災劫的投入至少應該較開發太空的投入大上千百倍。

而「Wall-E的震撼」則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環境問題就是一個道德問題。解決環境威脅離不開社會公義和全球公義。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學者已經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Jonathan Neale所寫的Stop Global Warming: Change the World(2008), 以及由Paul Gilding所寫的The Great Disruption: How the Climate Crisis Will Transform the Global Economy(2011),以進一步了解有關的論點 。

太陽系裏也許真的有十萬倍地球的資源。但如果我們在未來數十年無法解決「環境」和「公義」這兩大問題,文明的倒退甚至崩潰只會令我們更遲(例如在數百年的文明復甦之後)而不是更早(例如在本世紀下半葉)才能開發這些資源。也就是說,我會把大劉的命題顛倒過來:把「未來寄托於太空」並促使人類的「太空文明新紀元」早日來臨,必須今天便全力拯救環境,並把「環保」放到最高的戰略位置!

從《流浪地球》說起三之三

本系列文章:

從《流浪地球》說起──科幻與現實

地球危在旦夕 未來寄托於太空

李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