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不是年輕人專利

痤瘡的成因複雜,主要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和皮疹形態等表現的不同,一般可分為陰虛內熱、瘀熱痰結和沖任不調三個證型進行治療。

痤瘡俗稱暗瘡,乃常見皮膚病之一,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一般好發於15 -30歲的青年男女,初起多為細小的丘疹和膿瘡,嚴重時甚至伴有結節、囊腫、疤痕,女性多在月經前後病情加重,所以不少成年人在30歲後臉上的痤瘡仍層出不窮。

西藥多以抗生素治療

現代醫學認爲,人體內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發育旺盛,使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現角化,堵塞毛孔而形成痤瘡。目前西醫治療痤瘡多採用抗生素、維生素、抗雄性激素、維A酸類等藥物,雖可暫時控制症狀,但長期服用可引起某些不良反應,停藥後復發機會很大。香港人生活節奏緊湊,多數患者在西藥治療期間,缺乏休息及運動,引致身體無法負荷西藥帶來的副作用,繼而造成臟腑功能失調,免疫系統功能低下,對健康構成重大危害及風險!

中醫雙管齊下痊癒率高

針對本病的機理研究發現,痤瘡患者體內微量元素代謝均呈紊亂現象,而且患者的血粘度較正常人為高,皮脂腺分泌旺盛,這與中醫認為脾虛濕重、陰虛火旺、血瘀致病之理論頗為吻合。隨着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和美麗的追求幾乎劃上等號,應用中醫中藥治療痤瘡愈來愈普及,中醫藥療法的專業和安全性更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早在80年代,中醫治療痤瘡的臨床資料大量湧現,通過臨床實踐,針對患者的病因、病機,除沿用傳統辨證分型進行論治外,更強調內治與外治並重,即藥物治療與針灸或中藥外敷雙管齊下,痊癒率可高達90%。

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本病屬中醫學中「肺風粉刺」範疇,最早的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到了清代,《醫宗金鑒》對痤瘡的症狀、病因、治法及方藥作了更為全面的論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於面鼻,起碎疙瘩,……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痤瘡多發於頭面部及胸背部,頭面部為諸陽之匯,背為陽,督脈循行之處,陽氣匯聚,因此痤瘡多因陽熱偏勝所致。痤瘡雖多發於面部,但其病位與肺、心、肝、脾胃等臟腑均有密切關係。主要是由於先天素體腎之陰陽平衡失調,腎陰不足,相火天癸過旺;「肺主皮毛」,複感外邪,風熱鬱肺,則發痤瘡;「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屬火,火熱炎上,心火上炎頭面,亦可發痤瘡;若過食肥甘,損傷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濕鬱化熱,或痰瘀凝滯皆可致痤瘡;或情志失調,肝鬱氣滯,氣鬱化火上犯顏面,而成痤瘡。

由此可見,痤瘡的成因複雜,主要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和皮疹形態等表現的不同,一般可分為陰虛內熱、瘀熱痰結和沖任不調三個證型進行治療。其中陰虛內熱是痤瘡的基本證型,瘀熱痰結,沖任不調均是由陰虛內熱證演變而成。治療方法以滋陰清熱、涼血解毒、化痰祛濕、調理沖任為主,再配合臨床證候加減治療。

1.陰虛內熱型

症見:痤瘡以紅色或皮色粉刺丘疹爲主,伴有小膿疤、小結節。伴口乾,心煩,失眠多夢,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或薄黃苔,脈數或細數。

2.瘀熱痰結型

症見:丘疹以紅色或暗紅色結節,囊腫,疤痕爲主,伴有小膿瘡、粉刺、色素沉澱。伴見舌紅或暗紅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滑或細弦。

3.沖任不調型

症見:痤瘡以月經前加重,經後減輕。伴見月經不調,經前心煩易怒、乳房脹痛不適,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患者在日常飲食方面,應注意飲食清淡,忌煙、酒、辛辣前炸食物,保持正常作息及大小便通暢。所謂「三分醫、七分養」,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亦可適當用食療輔助,加快療效。

食療舉例1:三花雙葉茶

材料:金銀花5克,杭菊花5克,玫瑰花5克,枇杷葉5克,桑葉3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稍用清水沖洗,全部放入杯內,加入適量滾水浸泡15—2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疏肝理氣。

食療舉例2:百合綠豆湯

材料:百合10克,南杏、北杏、炒扁豆各10克,生薏米15克,綠豆30克,陳皮1/3 個,冰糖適量。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中/慢火約1小時,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袪濕排膿、清熱消痘。

食療舉例3:蒲公英丹參飲

材料:蒲公英10克,丹參10克,生地10克,甘草3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中/慢火煮煮30分鐘即可。

功效:涼血解毒、活血退印。

針灸促新陳代謝

暗瘡痊癒後,不少患者仍受暗瘡印、疤痕、凹凸洞、毛孔粗大等問題所困擾。由於長期用手擠壓暗瘡患處,導致真皮層受損,受損部位的表皮不能再生,由真皮纖維細胞,膠原以及增生的血管所取代,而出現疤痕或凹凸洞,加上發炎後色素沉澱,形成暗瘡印。這些問題甚至痤瘡更頑固,更難痊癒,故中醫治療本病取用內服外治,也可利用針灸刺激穴位,加速新陳代謝,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有效加快患處復原。

註: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最好徵詢醫師後服用為佳!

原刊於《中藥醫緣》,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温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