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央銀行擺明正在醞釀寬鬆貨幣政策復辟,支持理據重點毫無疑問是經濟向下。事實上,日本從來未停止過量化寬鬆、中國近月來加大放水力度、歐洲加息機會愈來愈微、美國政策擺明出現180度改變、連澳洲央行日前亦表明,未來一旦調整利率,可能是減息而未必是加息。
老實說,央行政策取向被股票市場為首的表現左右,且更愈來愈明顯,去年底美股約一成的調整是對經濟前景具備前瞻性啟示、或是誇大了問題,誤導了當局,時間將會證明吧。毫無疑問,在全球再大放水喉下,風險資產價格踏入1月持續向上,資金不斷流入區內、美股投資者又忽然覺得經濟數據好、公司業績好,但同一時間十年期美債債息已跌至2.63%,短長債息差相當接近,股市及債市說了不同的故事。
市場關注應對經濟衰退時政策
自2017年起,聯儲局資產負債表由4.5萬億美元,縮減至4.1萬億美元。基於資產組合年期等因素,按高盛估計,去年每月平均縮表規模其實僅得280億美元,所謂每月縮減最多500億美元,其實極少有出現。按照聯儲局早前向一級交易商所做調查顯示,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內的銀行超額儲備金最少要有1.5萬億美元計,似乎再多5000億美元縮減資產負債表,當局已經會停手,較幾年前估計的合理水平多出約5000億至1萬億美元。
提早停止縮表、提早停止加息外,市場關注是下次應對經濟衰退時政策。日前三藩市聯儲銀行發出一份研究論文,倡議實施負利率,認為假設將負利率水平設定於0.25厘的話,既可縮短經濟衰退期,更可令通脹提早達標。眾所周知,負利率政策思路是變相懲罰存款,鼓勵消費及貸款,但歐洲至今證明作用有限。亦有不少論文提出,負利率僅能協助有能力借貸人士或企業,形成更大壟斷,亦完全忽略市民剩餘存款有限問題。明顯,就業未能帶動通脹是事實,當中涉及工資增幅問題、經濟及生產結構改變。被經濟學界一直忽略的,更是通脹數字採集方式,央行與其用盡方法推升通脹不果,最簡單問題重點反而要集中問,為什麼市民生活開支升幅持續而又遠遠高於官方通脹數字?財金決策人在未走出象牙塔之前,小市民唯有是盡快鎖定利息回報,觀乎各類生息資產表現,市場已經下定賭注,央行遲早會再來一鋪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