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的「三不」與英派的「三不」

小英對閣員的耳提面命,準行政院長林全則在獲得任命為閣揆時的首場記者會上,曾意有所指與媒體約法三章,強調新聞「不會給獨家」,也要求傳媒「不要在馬路上突襲我」、更拜託「不要打電話到我家」,被外界形容為與媒體互動「三不」,如果再檢視英派在「共識營」的「三不」宣示,則不啻也意味著蔣家「三不」政策在台灣壽終正寢?
「三不五時」在台灣是非常通俗的成語之一,台語中的「三不五時」涵括了隨時、偶爾或不定時、頻率不固定的時間之意;但若衍伸到政治領域,則「三不五時」可裂解呈上世紀之蔣家父子的「三不」與「五十(時)步笑百步」,以及跨世紀後台灣綠營之阿扁的「四不一沒有」等同於「三不」宣示用語,乃至於最近政黨再輪替後的準總統與準閣揆之英派新「三不」談話,已然呈現出台灣政治生態正在急遽翻轉中。
 
提到「三不」這一用詞,首次公諸於世是蔣介石在1957年發表《蘇俄在中國》一書時成為國民黨服膺「三不」的理論依據,流亡政權自此採取「對匪」之不接觸、 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後來,蔣經國於一1979年繼掌第六任總統後,在回應中共展開新一波統戰攻勢,祭出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取代原先恫嚇之「武力解放台灣」的口號後,積極對台鼓吹「和平統一」笑臉攻勢。迫使蔣經國以22年前的蔣介石「三不」政策還擊,特別在聲明中提及:中華民國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與中共政權交涉,並且絕對不放棄光復大陸、解救同胞的神聖任務,這個立場絕不會變更。蔣經國且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更進一步重申不接觸、 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內涵。

 

英派「三不」強調紀律

 
然而,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祭出的蔣記「三不」政策,僅僅29年光景就「破功」了,原來在1986年驚傳華航叛逃廣州事件,由空軍轉任民航機駕駛的貨機機長王錫爵,居然制服機組人員並劫持至中國,逼迫蔣經國指派代表赴港與對方談判遣返事宜,這種國共雙方官員首次接觸、談判、並妥協的鬆動,堪稱是一舉瓦解掉兩蔣「三不」心防,以致後來的馬英九只能賦「三不」以新意涵,推出「三不像」的所謂「不統、 不獨、不武」,此一新「三不」,連馬英九心腹的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都公開撰文直批「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已走到瓶頸,因為新「三不」的要害是「不統」!  原因是「不統」有悖違《中華民國憲法》和國民黨黨綱,也背叛孫文「和平、奮鬥、救中國」之遺囑與黨的創黨精神、黨德、黨魂,倒打馬英九「三不」不合時宜。
 
蔣記與馬的「三不」政策被時代潮流淘汰後,繼起的民進黨在舉辦「共識營」時,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於致詞時出人意表重提「三不」,強調執政後「不用語言失當製造爭議、不要忘記謙卑、不要和社會脫節」,她要求新內閣團隊跨部會溝通和協調之重要,也罕見說出「在民主時代裏,八年的累積可能比不上八秒鐘失言」重話以強調紀律。
 
英派的「三不」致詞,意在凸顯改革不簡單,只因「沒有人會等我們適應,也沒有人會給我們蜜月期」,她還批評馬英九政府就像是「在光速時代駕駛牛車」,行政部門溝通流於形式、責任分割太細,落後的法規也沒通盤檢討,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其實,這正是馬英九「三不像」之「不統、 不獨、不武」黔驢技窮現象,也是兩蔣的自欺欺人「三不」之不接觸、 不談判、不妥協政策的牛頭蛇尾落幕。
 
小英對閣員的耳提面命,準行政院長林全則在獲得任命為閣揆時的首場記者會上,曾意有所指與媒體約法三章,強調新聞「不會給獨家」,也要求傳媒「不要在馬路上突襲我」、更拜託「不要打電話到我家」,被外界形容為與媒體互動「三不」,如果再檢視英派在「共識營」的「三不」宣示,則不啻也意味著蔣家「三不」政策在台灣壽終正寢?
 
(封面圖片:亞新社;Wikipedia Commons)

蔡漢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