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要成功,就必須加強融合,在各個城市之間形成一個一小時生活圈。現在香港已有不少基建,希望能加強交通配套,隨着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通車,蓮塘口岸也會在不久以後落成,把香港與這些大灣區的城市距離拉近,提升互相的可達度。內地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等也正在動工,落成後相信可以把大灣區裏所有城市再進一步拉近,縮短互相往來的交通時間,讓大灣區的各城市加強融合,方便交流。可是除了基建以外,還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夠真正有利於大灣區發展。
交通需配合大灣區發展
首先在汽車進出口岸方面,現在香港人要駕車去內地,一定要擁有中港牌,內地人要駕車來港亦一樣。如果開車從香港進入深圳口岸,再從珠海口岸返回香港,就需要兩個中港車牌。其實兩地政府可以合作,設大灣區車牌,來往香港和內地可以用各個口岸,改變現在限制使用口岸的做法,有利於大灣區各城市的發展,增加公司到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擴張的誘因,讓彼此之間的合作交流變得更加方便。
第二,在高鐵集散地廣州南站下車以後,要步行約10至15分鐘才能到達供上落客的停車場。高鐵站應提供便於使用的停車場。有良好的城市規劃,才能提高大灣區在國際上的聲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投資者。
此外,大灣區城市裏的的士,大多只在自己的城市營業,他們不會駛離自己的城市,如果有客人要到其他的城市的話,便會遇到困難。對於內地人來說,他們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手機裏叫車程式叫車,但對外國人來說,他們的選擇就只有的士。一個區域或城市需要真正的發展,面向國際,當中的配套一定要符合所有人的要求。由於大灣區內並非所有城市都有機場,對公幹的人來說,跨城市的士有一定需求,政府可向的士提供補貼,促使更加多的士司機願意跨城市運作。現在大灣區的城市,也非每一個都擁有地鐵,沒有地鐵影響城市工作效率。
大灣區發展得到真正成功,還是不能夠忽略各方面的配合,要加強聯繫的不單單是大灣區內的城市,更加要對外發展,吸引更多的外地投資者,讓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流入,才能提升大灣區在世界的競爭力,同時有效發揮香港的優勢。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