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銘:初中中史科新課程教學 面臨八大問題

教育局2018年5月24日向所有中學發出公函,公布初中中史科及歷史科的修訂課程大綱,並且決定最快在2020-2021學年,在全港中學中一級開始實施,取代1997年公布的現行課程。

1月11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舉行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邀請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新亞研究院專任教授李學銘教授作專題演講,講題為「本港中國歷史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思考」,針對將於2020年實施的初中中國歷史科新修訂課程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建議。本社分兩期刊登演講內容,下文為上篇:

今天的演講,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初中中國歷史科新課程的頒布和教師所面臨的問題;二、問題引發的思考和建議。

按照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的書名,中國歷史應稱為國史,但香港習慣稱為「中史」。本港教育局2018年5月24日向所有中學發出公函,公布初中中史科及歷史科的修訂課程大綱,並且決定最快在2020-2021學年,在全港中學中一級開始實施,取代1997年公布的現行課程。

「專科專教」恐成畫餅

在目前階段,新修訂課程的實施已是「箭在弦上」。在新課程要求下,本港學校的師生將面臨什麼問題呢?

我將眾多問題歸納為以下八項:

(一)「專科專教」問題──根據報道,本港教育團體的代表和許多前線中史科教師,都對「專科專教」有強烈要求,認為「專科專教」是提升中史科教學素質的有效措施;甚至表示「若不推行專科專教,恐怕一切都是空談」。然而,亦有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中史科不會「專科專教」。

「專科專教」有本身的道理與期望,但是不是最理想、最公允、最可行的辦法呢?現在當局不接受「專科專教」,是不是有實際的困難呢?

在新課程要求下,本港學校的師生將面臨什麼問題呢?(Shutterstock)
在新課程要求下,本港學校的師生將面臨什麼問題呢?(Shutterstock)

(二)「獨立成科」及必修的問題──初中中史獨立成科,而且屬必修,本來是本港教育團體和不少社會人士(包括中史科教師)多年來積極爭取的,但在社會上亦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中史獨立成科,其實「意義不大」,因為九成中學已經以獨立形式講授,現在明令「獨立成科」,會不會多此一舉?會不會有政治因素的考慮?會不會有「洗腦」的意圖?外界有不少質疑。亦有人指出,採用綜合課程或中、西史連結模式講授中史的中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有些已漸趨成熟,或頗見成效。如今推倒重來,會不會令教師產生適應的負擔呢?再說,綜合和兩史連結的模式,亦有為學生提供較廣濶的視野,似乎不宜作廢棄的決定。

(三)教師認同新課程問題──初中中史修訂課程大網頒布前,已經過兩個階段的諮詢。據說教師普遍認同課程需要修訂。因此,教育當局表示,新的課程大網已經得到教育界廣泛認同。

然而,據以往經驗,凡課程修訂或改革,或新課程的推行,不免會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至評量方式等,都會有新的要求和新的負擔,這是課程發展所需,不得不如此;而教育界,特別是前線教師的認同,只是對文字所傳達的訊息表示概括或某程度的認同,到了真正實施時,有教師或許會覺得實際操作與認同有差距,到時就會有不滿和抗拒的情緒,甚至提出質疑,那怎麼辦?

內容多課時少老大難

(四)教學時間是否足夠的問題──課程內容太多,教學課時不足,這是中史科長期以來所面臨的困難,教育當局似乎已根據諮詢,將部分課題和內容重整、重組,或者刪減,又另編選擇項目或延伸課題,希望可以稍為減輕課程內容,但是,有了延伸課題和新教學課程的新教學要求,教師的工作量是否不減反增呢?每周兩個課節,教學時間是否足夠呢?如果不足夠,應該怎樣做呢?

(五)教師負擔與支援的問題──新課程的頒布與實施,會增加教師的負擔,一般的負擔,指教師對新課程的宗旨和內容的消化與適應、配合課程設計新的施教方法和新的學習方式,任教班級及課節有多少?這些都是問題,而教育當局和辦學團體所提供的支援,的確對教師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然而根據經驗,這同時亦會成為教師工作負擔的一部分。關於這方面,可以隨便舉一些例子:

1.在教學以外,教師要抽時間參加複修課程、交流會、考察團、研討會或者相關活動等。

2.教師必須透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增益新課程有關的新知識,以及掌握新的技能等,這些都可能由「支援」變成「負擔」。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和壓力,亦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教學成效評量難上難

(六)教學成效評量的問題──初中中史課程大綱和高中中史課程大綱在教學或學習成效的評量方面,是有一些分別的。高中因為會涉及公開考試,所以會有專業的說明;初中因為不涉公開試,往往便略而不提。初中是高中學習的基礎,兩者關係密切。初中或許沒有公開考試的壓力,但面對學生的學習表演,如何量度他們的學習成效呢?怎樣了解學生是否可以達到部門的指標呢?這都值得我們去考慮。

(七)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學科的學習興趣,往往攸關學生的學習成效。說到中史的學習興趣,許多人認為,中史的學習比較繁重、複雜、乏味;中史涉及文化的論題,有時過大、高、遠、虛。教學時間不足,教師往往「衝鋒」講授,沒有發揮,沒有延伸、沒有深入。內容脫離現實生活,習作和考核形式也會單調乏味等。這種種因素,都會令到本來有學習興趣的學生變得沒有興趣。

(八)香港史的安排問題──香港史在中史科的位置,多年來一直是受人關注的論題。初中中史新課程的架構,有「政治演變」、「文化特色」和「香港發展」等方面的內容。以3年150課時來計算,「政治演變」有114節,「文化特色」有21節,「香港發展」有15節,同時又有延伸的部分,如果放在「香港發展」部分講授,會令「香港發展」的15節略增。不過,亦有人指出,講授「香港發展」,在3年內僅有大約15課節,其實並不足夠。這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下期續刊李學銘教授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建議,敬請留意。

(中史教育的問題與思考‧上)

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右)、珠海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右二)、教大副校長李子建教授(右三)等多位教育界人士出席研討會。
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右)、珠海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右二)、教大副校長李子建教授(右三)等多位教育界人士出席研討會。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