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國際評鑑(二):善用與誤用

善用大型國際評鑑,並有系統地總結和整合這方面的資訊,對建立、改革或改良國家的系統評估很有參考價值。
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中,評鑑學生學業成果的形式會有所不同。以 OECD 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IEA)的國際數學和科學趨勢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為例,這些國際評鑑成為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因為這些評鑑建基於國際標準,有助進行國家之間的比較,讓各國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檢討各自教育系統的優勢和不足。
 
東亞地區包括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上海,均參加了多個國際評鑑項目。這些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測試的主要目的是監察教育「質量」與「均等」的情況,並根據國際標準判斷學生的學業表現。有些發展中的國家在國際機構的經濟或技術支持下,亦已非正式地參與了 TIMSS 及 PISA 等國際測試項目。她們參與國際測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入國際標準的知識和技術來改善國家評鑑系統。例如,柬埔寨和菲律賓參加了低年級閱讀評估(Early Grade Reading Assessment, EGRA),蒙古則在2007年參加了 TIMSS。
 
中國部分省市在 OECD 及筆者的研究團隊協助下,參加了2006年的 PISA 非正式測試,上海隨後正式參加了2009年及2012年的 PISA 測試。到了 PISA 2015,則有四個省市包括上海、北京、廣州及浙江加入。中國因應國家的國情參加大型國際評鑑,由一些省市按部就班參與,先借助於具國際評鑑經驗的研究團隊,從而掌握有關技術,再而建立專業的課程及評估的人才庫。分析初步小規模參與的評估數據後,再考慮更全面參加。
 

善用國際評鑑 促進教與學

 
過往十多年,筆者負責 PISA 的研究,積聚了不少具參考價值的結果和資料,這些成果在學與教方面尤為珍貴,例如 PISA 的評估架構、PISA 歷屆的樣本試題及香港學生在這些試題的表現等,均值得跟大家分享。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資料,編製了專門給教師參考的「PISA 評估架構與教學應用系列」共四本書,分析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及解難的表現,並與 OECD 作比較,從而了解香港學生的強弱。此系列亦比較香港學生在不同能力範疇及題目形式的優勢及可改善的地方。
 
PISA 評估架構與教學應用系列
PISA 評估架構與教學應用系列
 
此外,筆者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將這些資源應用在教師培訓,過往亦與教學專業團體(數理學會、數學學會等)及課程發展處(CDI)合辦多個研討會及工作坊,讓教師在教學上得以反思及交流,例如2009年及2012年舉辦的科學科教師的培訓活動、2010年舉辦的中、英文閱讀及數學科教師的培訓活動等。除了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我們亦曾響應學校的邀請,在教師發展日分享 PISA 的資料及研究結果,進而探討教學、評估等課題。
 
由此可見,善用大型國際評鑑,並有系統地總結和整合這方面的資訊,對建立、改革或改良國家的系統評估很有參考價值。但必須注意,大型國際評鑑只能夠有限度地和局部性地改善教學實務。我們需要巧妙地運用國際評鑑結果,配合校本評估的數據,加上教師、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協作及參與,國際評鑑將是驅動教學改進以至教育改革的有力工具。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