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的一封信

同學們,在繁忙的大學生活中,請多些與名師結伴,向名家學師,以名著為友朋,盡量閱讀跨越時空的傳記,作為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座右銘。

人生最可貴的是青春,有機會升讀大學的青年是很幸運的;大學校園裏的青春歲月,是人生最可回味的美好時光。試想想,社會上那有一處地方,聚集了數以百計的專家學者,收藏着數以萬計的書刊,每天又有數以千計的同學,與你一起學習和生活?五光十色的知識世界,到處閃耀着智慧,滿載而歸抑或空手而回,端的是你自己的選擇。

現時的大學生是成熟的,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和處事態度,所以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之中,往往按照既定目標進行學習,有時為了維持自己的慣性方式,寧願放棄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大學畢業對很多人來說,只是順利取得學位,在專業知識方面達到一定水平,以及在成長過程中更加練達而已。自滿或自視很高的人,會覺得大學裏的事物不外如是,他們沒有發現學問旅程中的樂趣,往往也錯過了不少珍貴知識和人生啟示。反而一些資質普通的大學生,自信心不太強,又肯認真學習,在課堂上多留意,課餘則勤閱讀,短短幾年間反而能夠脫穎而出。日後踏入社會工作,表現更是愈來愈好。「滿招損,謙受益」雖屬老生常談,卻是不二的成功之道。

先入為主 容易局限

在多元化的時代,名人充斥於社會,要分辨誰是真正飽學之士,其實並不容易。大學生或對某位老師敬重較深,或對某個學科興趣較大,是很自然的事,應該按照自己的意思挑選,但一些不太喜歡的科目,甚至不太欣賞的老師,通常在真正接觸過後,或會有意外驚喜。不要讓先入為主的觀感,妨礙你的判斷。同學們,請多留意你周遭的事物。

由於講求效率和重視進度,現時不論什麼學科,課程內容的編排一般都很緊湊,情況就像乘坐火車或地下鐵,剛剛離站不久,下一站又到了。學期伊始,學生就要忙於準備報告和考試。教師在課堂上少談個人經歷,甚至自己最精通的研究課題也不得不輕輕帶過。不像以前老一輩的學者,興之所至,可以大談自己想講的話題,甚至發表與課程無關的言論。學生每每引為笑談,直至畢業多年後,同窗聚首,仍然用作話柄;有時或不免抱怨,然後無奈地到圖書館看參考書,偶爾找到一些與老師談話相關的材料,無端會有意外收穫。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三兩句啟發性的話,對有些人可以終身受用!

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大學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學府,人文和科學「常樊然並峙於其中」,大學之所以為大,就是要「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他強調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讓他們並存,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做大學問須具廣闊胸襟,這是大學生首要養成的。採先入為主的態度,必然局限自己的空間。

做一個現代學生

蔡元培認為新教育所着眼的,是要養成科學的頭腦,養成勞動的能力,提倡藝術的興趣。對於普通教育,他強調有兩個宗旨:一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一是發展共和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包括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他特別注意學生的體格,因為「先有健全的身體,然後有健全的思想和事業」,所以學生體力的增進是辦教育的關鍵。

新教育與舊教育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崇尚自然和個性,蔡元培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個性與群性亦要兼備,「蓋群性與個性之發展,相反而適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標準也。」大學畢業生很多從事教育工作,因此在校學習期間,應對教育問題持關心態度,為他日成為教師作好準備;即使不打算參與教育工作,大學生對此也不能漠視不理,世上那有多少個正當的行業,與教育沒有直接間接的關連?大學提倡「全人教育」,根本的理由就在這裏。

怎樣才配做一個現代學生?蔡元培說要有「獅子樣的體力、猴子樣的敏捷、駱駝樣的精神,崇好美術的素養,自愛愛人的美德」。他尤其重視美育,認為「欲養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種哲學上之世界觀與人生觀,而涵養此等觀念,不可不注重美育。」又特別指出:「人類製造了機器,而自己反而變了機器的奴隸,受了機器的指揮,不惜仇視同類。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裏又找見他們遺失了的情感。」進入所謂「後現代社會」的今天,科技對人類整體以至個人生活的影響更大,大學往往以領導社會的角色自居,我們對此是否應有全盤的反省呢?

為人類找回「遺失了的情感」

所以今天的大學師生,要立志為人類找回「遺失了的情感」,而不是隨波逐流,向現實社會的價值觀低頭。首先,大學的領導層以至一般師生和職員,必須重拾大學信念,「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與此同時,大學亦應面向社會,清楚認識社會的需要,替社會培養人材,為社會解決困難。現代的大學既為社會而設,亦為學問而立;為國家求富強,亦為人類謀幸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承,可以並行不悖的。大學生應該對他們的老師有這樣的要求,大學教授亦應對他們的學生有這樣的期望。

蔡元培是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校長,五四運動對中國高等教育和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蔡元培常對人說:「五四運動以後,學生有兩種覺悟是最可貴的:一是自己覺得學問不足,所以自動的用功;二是覺得教育不普及的苦痛,所以盡力於平民教育。」今天很多大學生願意為普及教育付出心力,尤其是為偏僻地區的平民教育到處奔走,是很難得的;知識青年在喚醒人民的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任務:「諸君以環境之適宜,而有受教育之機會,且有研究純粹科學之機會,所以樹吾國新文化之基礎,而參加於世界學術之林者,皆將有賴於諸君。」

我在大學及研究院階段,每於課堂聽講之後,閱讀該科教師的著作,摘要抄錄在筆記中。這樣可以較清楚地明白老師講課的內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關知識。身為人師多年,我一直期望學生多接觸著名學者的回憶錄或經驗談,歷史人物以至當代名人的傳記,尤應加以重視。偉人名家的經歷,不論成敗得失,都可以作為殷鑑,照亮自己的人生前路。

英國有一本《自助論》,描述西方300多位立志成功的人物事蹟,後來譯成日文,改名《西國立志編》,大受日本青年歡迎,被譽為「明治之聖經」。我在大學讀書時,先後閱讀中國早期留學生容閎的《西學東漸記》、胡適的《留學日記》和《四十自述》,以及蔣夢麟的《西潮》等,十分嚮往那種在大時代裏遠赴重洋求取新知的精神。百科全書式學者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則使我認識到學問的廣博和奧妙,多年以後,厚厚的一冊仍然放在書桌旁邊。如果要我推薦人生必讀的幾本名著,此書絕對不宜放過。

蔡元培是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校長,五四運動對中國高等教育和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Wikimedia Commons)
蔡元培是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校長,五四運動對中國高等教育和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Wikimedia Commons)

珍惜大學生時代的那段日子

大學畢業後,雖然多數時間留在大學裏做研究和教書,我一直認為,大學生時代的那段日子是最值得珍惜的。在那幾年間,我訂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養成了做學問的方法和處世的原則,認識了一班各具個性的同學,他們都有自己的崗位,有些至今仍常保持聯絡,並且守望相助。做學問要甘於寂寞,但寂寞不等於孤獨,不可以「獨學而無友」,大學時代就是你在人生路上結伴前行的最好時機。在大學裏找到心儀對象,可以說是一件完美的事;但切勿沉醉於「二人世界」,而忽略了結交更多好朋友。

我總覺得現時大學裏的節奏太快了,師生各有各忙,教的匆匆,學的也匆匆。加上教學技術和通訊設備發達,師生之間反增隔閡。畢業後各散東西,甚至轉眼成為陌路。所以,我常盼望學生多到辦公室來討論或閒談,甚至拿一本書隨便聊聊,教學相長真的不是一句空言。

在課堂裏,偶爾得悉有外系或他校學生來旁聽,內心實在欣喜,這在現時的大學裏是很難得的。有時看見一些專家學者演講,聽眾寥寥可數,難免感到可惜,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聽名家一席話,可以對他的著作倍加親切呢。時代雖然不同,但經驗是實在的,前人豐盛的智慧,隨着時間考驗反能顯出光輝。同學們,在繁忙的大學生活中,請多些與名師結伴,向名家學師,以名著為友朋,盡量閱讀跨越時空的傳記,作為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座右銘。請不要再遲疑了,立即就開始計劃你的大學生活吧,好讓春風吹拂的花朵盛放,迎接燦爛和充滿活力的夏天。

周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