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有新事,教學與過往求學的經驗告訴我,除非兩國處於敵對,甚或交戰狀態,平靜的校園生活甚少起大波瀾。但今時確實不同往日,由大學生到中學生,理想與激情化不開,濃度愈來愈高,凡有礙心中政治理想,不滿俗世政治人物,校園的政治觸覺敏銳,升溫甚快。行動亦要當頭出頭,圍堵、抗議、罷課,舉重若輕,終究是學生,媒體的獵眼盯得緊,報道又快,準確不準確、深度怎樣,倒是其次!
事實、道理、感受、思辨、前瞻
看來,校園生活圈躲不開社會政治大潮的衝擊,常與學生分享家事國事天下事,總守着五部曲,先後有序,依次為: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明思辨、向前看。
愈掌握多點事實,道理愈有理據,由此進發,說出看法與感受。如果要再將事件定論定性,必須再經一輪邏輯辯證,以明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再次驗證補底事情的發生,經過與結果,屬正屬邪。最後一步是要向前看,對事不對人,更不要憑一己或一黨的喜惡偏私,通過理情兼備的論述,創建更文明、多贏的社會,彼此共享。 要學生守住這五部曲,作為引導學生價值的教師,更要緊守這五部曲。執筆之時,銅鑼灣書店李波先生失蹤事件,真正的事實內容,各方還在猜測,事件未解決,如果教師就此還未被偵破的案件出嚴肅的教材,實在有違先要「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明思辨、向前看」而先後有序的五部曲。若然製作教材的主題,開宗明義是李波被失蹤,當中的一個「被」字,經已充分由感受主導,而事件亦被定性,最終再難引起什麼明辨性的思考了。
政治事件本是錯綜複雜,少點事實追尋,多點感情傾瀉,最終本質會被嚴重扭曲。當然,從撰寫政治評論的角度看,李波先生是否被內地公安擄走,機會是一半一半,即「有」或「無」,如果是「無」的話,教師們向學生發放的「被」失蹤教材,如何處置?如果是「有」的話,亦不能大功告成,因為內地政府違反一國兩制《基本法》的行為,確實不對,當要教導學生。
但地球的另一面,當今最大的民主強國,派軍隊進入別國,轟炸別國到稀巴爛的程度,舉目皆是,這是嚴重違法干涉他國事務的事實,教師亦該當要做好這方面的教材!「公道」兩字,教育現場認為十分重要。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