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進入新常態

與其說今次中日關係恢復正常,不如說是進入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日本終止對華援助的意義,不僅是因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更是回應日本民間的訴求,就是認為對中國的隱性侵華補償已經足夠。

時隔7年,日本國旗再次在天安門上飄揚,歡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上次正式訪華的日本首相是野田佳彥,時為2011年12月。2012年,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令中日關係緊張,內地多地爆發反日示威,而中國軍艦和軍機在釣魚島海域進行一連串宣示主權的行動。安倍晉三曾因參與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及20國集團(G20)會議,分別於2014及2016年前往中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但期間氣氛談不上友好,特別是2014年的會面,兩人神情是一個繃臉,一個尷尬。

中美關係轉差的影響

中日關係破冰,與中美關係轉差有莫大關係。事實上,自從美國發動貿易戰,以至採取全面對付中國的政策後,中國的外交應對是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藉此抗衡美國不宣而行的圍堵政策。這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在這個大局下,既然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又與中國有密切經貿關係,中國不可能因為一個無人小島的爭議,讓兩國關係繼續停滯不前。

從日本利益角度看,只要中國不挑起釣魚島主權爭議,以及不影響美日同盟,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絕對是有贏無輸。精明的安倍政府更巧妙地利用今次獲邀訪華的契機,在出發前夕宣布停止40年來日本透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ODA)的對華援助,並在聲明中提到歷年的援助包括低息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總額累積達2900億元人民幣,涉及項目有建設機場、污水處理、控制傳染病和培訓醫療人員等。在安倍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多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包括確認東海為「友好之海」。

與其說今次中日關係恢復正常,不如說是進入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日本終止對華援助的意義,不僅是因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更是回應日本民間的訴求,就是認為對中國的隱性侵華補償已經足夠。現在日本是在一個沒有歷史包袱,也不放棄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中國發展平等、互利的經濟關係。日本不會在政治上挑釁中國,但會繼續在區內,以及其他地方抗衡中國的影響力。這個中日關係新常態反映國際外交的務實本質。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