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呂志和獎關注人類福祉 鼓勵正能量

徐立之教授是生物科技的權威專家,他作為呂志和獎董事會的成員,有沒有對獎項有任何建議呢?

揭櫫「促使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促進世人福祉和倡導積極正面人生觀」,以及「提升人類正能量以振奮人心」三大目標的「呂志和獎」明日頒獎,本社為了解呂志和獎和特色和意義,早前專訪了呂志和獎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徐立之教授。

呂志和商界通才 具備科學家頭腦

徐立之教授開門見山指出,「呂志和獎」創辦人呂志和先生是他十分尊敬的人,「他如果做科學家,我們一定及不上他。呂先生做事非常有邏輯,一步一步發展他的事業,就像我們從事科學研究一樣,很有創新精神和領導能力,我是十分佩服他的」。

「由開礦到經營建材;由地產到建酒店、博彩娛樂事業,只要是正當的事情,他都投入去做,而且做得有聲有色,還能夠回饋社會。徐立之教授佩服地指出,設立「呂志和獎」,就是呂志和先生回饋社會的重要舉措。

2018年呂志和獎已是第三屆,每年呂志和獎都會為三個獎項各自訂定一個關注領域,本屆呂志和獎的關注領域分別為:

一、持續發展獎

關注領域:發展可再生能源。得獎者為「能源觀察集團」創始人兼主席漢斯‧約瑟夫‧費爾(Hans Josef Fell),他是國際公認的可再生能源始袓,在世界各地推廣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並經常就能源系統轉型及氣候保護方面的問題,向各國議會和政府提供意見。

二、人類福祉獎

關注領域:降低天然災害的影響。獲獎單位是世界氣象組織,為聯合國轄下的專門機構,由191個國家及地區成員組成,在聯合國體制下專責研究大氣的狀態及表象、與海洋的相互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及水資源分布。

三、正能量獎

關注領域:掃除文盲。獲獎者是伯樂林教育基金會(Pratham Education Foundation),為印度最大的非政府組織(NGO)之一,是一個創新的教育組織,致力提升印度學童的學習質素。伯樂林專注提供高質量、低成本,而且能夠被廣泛採納的教育模式,力求填補印度教育制度的缺口。

董事會角色 設計遴選獎項機制

談到董事會及個人的主要任務,徐立之教授只簡略地表示:「設計一個遴選獎項的機制;大家同意通過機制遴選得獎者。」

那麼,記者問,三個獎項「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和「正能量獎」的定名是否有點抽象或不具體?

徐教授同意,三個獎項的命名,或許有點「抽象」,卻不像有些國際獎項關涉政治。「例如持續發展獎,是看世界資源可以怎樣持續發展,很多不同範疇都可以看到。反過來說,諾貝爾和平獎是如何定義呢?」他對一些國際名人能夠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感到不解。

他續說:「至於人類福祉獎,每一屆得獎者,他們的貢獻都是可以肯定的。」他續說:「正能量獎儘管更『抽象』,但頒獎給『正能量』,其實也就定義了得獎人,更加將之肯定化,說明未來得獎人要做到前輩所做的事情,或者做得更好。」

他解釋:「選這些人是很重要的。有了一個框架,以後便不難選,就像諾貝爾獎,獲得提名者都很優秀,按框架的要求,選A或B就是了。不然,醫學、化學等領域人才濟濟,為何是『他』獲獎而不是其他人呢?」

「就算對一般人來說簡單的化學獎,都有許多不同的範疇,醫學獎也一樣。誰人得獎,其實都有許多討論在後面,這些討論有沒有被政治化,就見仁見智了。」

談到董事會及個人的主要任務,徐立之教授只簡略地表示:「設計一個遴選獎項的機制;大家同意通過機制遴選得獎者。」
談到董事會及個人的主要任務,徐立之教授只簡略地表示:「設計一個遴選獎項的機制;大家同意通過機制遴選得獎者。」

重在對社會貢獻 明年更添彈性

記者追問,「呂志和獎」的三個獎項,到底有沒有準則可以跟從?

「當然有啦!」徐教授指出:「正因此才要給人看到(獲獎者)成就有哪些,對社會的貢獻又有哪些?(呂志和獎)得獎者都對社會有具體的貢獻。相對而言,(諾貝爾)醫學獎、化學獎可能更抽象,你聽過『重力波』吧?但什麼叫做『重力波』呢?這對一般人來說,都是很抽象的。」

「因此,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會參與討論,有水的環保、空氣的環保,還有其他方面的環保。討論的過程中有比較、有爭論。有爭論是好事,最重要是我們表揚了一些值得表揚的人,現在獎項類別減少後,今年獎項頒給了致力水資源環保的專家,明年獎項取消『關注領域』的設定,可繼續頒獎給水的環保,這或許就是呂志和獎所具有的彈性吧!」

徐立之教授是生物科技的權威專家,他作為呂志和獎董事會的成員,有沒有對獎項有任何建議呢?

徐教授回答:「我們作為董事會成員,要確保機制正常運作,卻不會作出任何選擇。當然,我們有提議的權利,但不需要建議哪位得獎人或哪一個範疇應該得獎。董事會只需確保遴選機制做應該做的事便可。」

他進一步解釋:「我們有一個委員會,委員有5至6人,如果今年要頒獎給某個領域,就要請幾位該領域的專家進入委員會。推薦委員會會介紹今年有哪些人或單位獲得提名,再找專家幫忙,但為免走漏消息,保密功夫要做足。」

得獎者實至名歸 有信心愈辦愈好

對於2016年三位得獎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無國界醫生和美國前總統卡特;2017年得獎者國家環保局前局長解振華,徐立之教授都認為是實至名歸,「誰人獲得呂志和獎,就知道獎項要表揚什麼人。」他強調,儘管第一屆得獎名單中,有兩個得過諾貝爾獎(無國界醫生和卡特),但並不是『拿了諾貝爾獎才能拿呂志和獎』,大家都只是同意並支持遴選機制吧了」!

至於未來可以如何推廣呂志和獎,徐立之教授指出,設立獎項的目的,就是為了表揚對社會有貢獻的個人或團體,目的就是推廣正能量。他指出,一個新獎項的產生,都要經過社會認同的過程,而獲得社會認同是需要時間的。他相信,呂志和獎將愈辦愈好。他作為董事會成員,認為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就像今年三個得獎者,覺得實至名歸,都會予以支持。

徐立之教授早在香港大學校長任內(2002-2014)已接觸呂志和獎的籌備工作,他指出,「一個國際性獎項的設立,背後需要有強大的研究團隊」,而香港的大學,正好為這些國際獎項提供專業的支援和權威的意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