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宣布居屋售價由市價七折降至五二折,對於不少未能置業的市民而言,這難道不是喜訊嗎?然而,想深一層,居屋的承擔能力提高,同時亦意味着更多市民會被吸引申請居屋。居屋沿用抽籤制度,在坊間一直有「抽居屋如六合彩攪珠」之說,所以這樣一來,入表者成功「上車」的機會變得更渺茫。
由此得出關於居屋政策的兩個結論:首先,降低售價未能真正回應市民所需,要真正緩解問題,只有實實在在地增加居屋供應。其次,雖說抽獎結果必定「有人歡喜有人愁」,但當所牽涉的「獎項」為生活必需品的「房屋」時,其影響之深遠便不言而喻。在不知何日能成為幸運兒的情況下,申請人士於應否繼續租住私人樓宇的決定躊躇不前,在家庭部署以至人生計劃上徒添困難。
有見及此,筆者萌生一個念頭:居屋可以仿效公屋機制,設置輪候冊嗎?輪候冊相比抽籤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其確定性──申請人士對於輪候時間、何時上樓有更清晰的概念,自然能因應上述時間表作出部署,大大減低人生規劃的不確定性。在社會層面上,申請人士獲悉自己需要輪候多久時間,相信其中不少人便再無需要,亦不會選擇到私人市場租或買樓。那麼,當對私樓的需求減少,便能對私人市場的樓價起壓抑作用,此為增添居屋輪候冊的另一好處。
居屋輪候冊的技術問題
當然,改用輪候冊亦不乏技術問題──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早有研究將抽籤買居屋制度改為計分制,最後卻因行政操作過於艱鉅而不了了之。同樣,採用輪候冊的首要難題,便是決定以什麼條件作篩選原則。若考慮入息和資產高低,應以月入多少作為界限?再說,設立居屋目的為協助市民自置物業,走上置業階梯,那麼月入較高、更具經濟條件成家立業的申請者應該優先?還是月入較低,在私樓「捱貴租」、對房屋有更逼切需求的一群有優先權?
此外,在公屋計分制下,申請人會按輪候時間加分,居屋輪候冊又可否給予以往多次參與抽籤的申請者優先位置?在居屋的理念下,有家庭、新婚人士又是否同樣能被置前?
但是,比行政操作更嚴峻的,或許就是增添輪候冊隨之衍生的負面影響。當公屋、居屋同樣優惠家庭申請者,單身人士輪候房屋遙遙無期的情況便雪上加霜了。另外,輪候冊帶來的確定性亦可能成為申請居屋的誘因,從而增加輪候時間,變相違背紓緩房屋問題的首要任務。
總言之,設置居屋輪候冊的提議,仍有待各界研究其中細節。但在漫長的諮詢和辯論期間,大家亦不妨在如何緩解一眾苦等上樓人士燃眉之急的方面多思量。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