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獨立王國」之路

港鐵是由地鐵和九鐵合併而成,政府當年認為兩鐵合併可以增加鐵路網絡效率,利用規模效益創造協同效應,節省行政開支及營運成本,有利維持「合理」票價。

港鐵沙中線紅磡站工程被揭發有人「剪鋼筋」,事件愈鬧愈大,本文見報時,政府應已決定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汲取過往的「經驗教訓」,政府如果發現危機難再淡化,一定會先主動出手,以免夜長夢多,政府成立了專責委員會,立法會運用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就可「暫時擱置」。

港鐵工程出大事,沙中線已非首次,上一次事故、即現管理層大換班前,高鐵香港段工程延誤,當時港鐵管理層也是吞吞吐吐,最初說是因為2014年3月底一場黑色暴雨令擋土牆出問題,浸毀了挖掘隧道的大型鑽挖機,故此工程要延遲9個月。

然而,後來媒體不斷揭出,港鐵內部早就評估至少到2016年高鐵香港段才可完工,黑雨水浸只是藉口,這項內部評估,竟連時任運房局長張炳良也完全蒙在鼓裏!在媒體步步進逼下,港鐵管理層才被迫披露實情。

港鐵內部管理無法自我糾正

這些情節,跟現在沙中線紅磡站「剪鋼筋」何其相似!很明顯,港鐵管理層並沒有好好記住上一次事故的教訓。「剪鋼筋」的消息是在5月尾被傳媒披露,報道指2015年沙中線紅磡站月台結構層有鋼筋被剪短,之後港鐵對事件的回應不斷「變化」,約10天之內(從5月30日回覆傳媒查詢至上周管理層上電台節目)出現了9種說法,前言不對後語,反映出連管理層也可能掌握不到全面的資訊。事態嚴重,連向來主張「和諧」的建制派也不願護航,不再等待港鐵的內部調查就要求政府成立專責委員會。

有2014年的高鐵隱瞞教訓在先,幾年後又有沙中線「剪鋼筋」事故,港鐵在工程監督和通報機制上顯然是出了「結構性」的問題,內部管理制度無法自我完善、自我糾正,經此兩役,政府需要在工程監管制度上為港鐵來一次徹底檢查,以挽回港鐵的聲譽和公眾的信心。

事實上,現任的港鐵管理層剛接手時,對前任的失誤應了然於胸,但港鐵主席馬時亨在回答問題時,告訴傳媒「我哋話畀你聽OK就OK」,顯然是忘記了他的前任就是太過「信自己人」,以為靠公關語言就OK,可以打發公眾,結果適得其反,工程事故在公眾眼中成為了弄虛作假!

這次「剪鋼筋」事故如何收科,有待政府或立法會調查,然而無可否認,這次事件已令港鐵的形象受重創。

為何事故頻仍?兩鐵合併或是轉折點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港鐵在過去10年經常出問題,事故頻仍?兩鐵合併,港鐵壟斷了全港的鐵路服務,近乎一個獨立王國,連政府也不知如何監管,這種轉變,也許是個轉折點。

港鐵是由地鐵和九鐵合併而成,政府當年認為兩鐵合併可以增加鐵路網絡效率,利用規模效益創造協同效應,節省行政開支及營運成本,有利維持「合理」票價。兩鐵在2007年12月2日正式合併,經過逾10年時間,港鐵現在已是一家市值約2600億、員工逾2.6萬(本地及香港以外)的大型企業。

港鐵提供的是「一條龍」服務,從建造鐵路、營運維修、票務、商務(商舖出租)、物業發展、海外管理(外國鐵路服務)等,涉及範圍甚廣;對一般大眾來說,最關心的是票價和服務,如列車班次密度、故障次數以及車廂擠迫等問題,因應公眾的關注,港鐵近年在公關、社區關係和公共活動方面投入不少資源,至於在公眾視野中極少曝光的工程建設,外行人不懂,這方面只能靠港鐵提供信息。

按港鐵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7年全年業績,本地鐵路服務的總乘客量達到16.38億人次,較2016年增3.2%,在各類專營公共交通工具中,市場整體佔有率為49.1%。按政府的全港公共交通規劃,未來將以鐵路作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換句話說,港鐵以其壟斷地位,乘客量和市場佔有率將會持續上升。

兩鐵合併之前,九鐵專責跨境鐵路,地鐵則專注市區,按照如此分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應該是由九鐵營造,而大家也許還記得,現在出事的沙中線當年政府以公開招標方式競投,結果中標者是九鐵而非地鐵,這場競投觸發了兩鐵公開較量,也促成了政府着手兩鐵合併。

工程一項接一項 如何確保不重蹈覆轍?

按合併前地鐵和九鐵的分工模式,大型鐵路工程如果不是由一家公司壟斷,因工程數量太多而出狀况的機會是否可以減少?事實卻是,合併之後港鐵負責興建的大型工程一個接一個,都是在過去10多年間同時進行。

香港未來10多年的鐵路發展藍圖,可見諸《鐵路發展策略2014》,該報告建議推展7個新項目,分別為北環線和古洞站、洪水橋站、屯門南延線、東涌西延線、東九龍線、南港島線(西段)及北港島線,造價估算共1100億元,屆時鐵路服務在公共交通和容量的佔有率將增至五成。一項接一項的鐵路工程,港鐵如何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監督,不會再重蹈高鐵和沙中線工程事故的覆轍?

「政府監察制度」流於一紙空言

據運房局及路政署在去年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出,根據委託協議,港鐵公司負責全面管理沙中線項目,而政府「一直有機制密切監督港鐵公司的工作」,包括每月舉行會議檢討項目進度,路政署也聘請了「監察及核證顧問」,監察與工程相關的工作和定期審核。很明顯,這些屬於「政府的監察制度」只流於一紙空言,無法有效落實。沙中線「剪鋼筋」徹底暴露了港鐵工程管理和監督的黑洞,問題一而再地發生。

運房局前局長張炳良在《鐵路發展策略2014》公布時曾經撰文,表示「近期連串鐵路服務事故和鐵路工程延誤,或令人質疑港鐵公司是否有能力承接《鐵路發展策略2014》的新鐵路項目。港鐵公司已汲取教訓,而政府會積極履行大股東責任,推動對公司的管治及運作進行改革。若港鐵公司未能承接所有新項目,政府會探討其他安排」。

言猶在耳,但港鐵似乎並沒有汲取到什麼教訓,政府推動對港鐵的公司管治及運作進行改革也沒有顯着成效,高鐵香港段涉及的是試圖掩飾工程延誤,到了沙中線紅磡站「剪鋼筋」則可能關乎未來鐵路站的安全,性質更加嚴重。到了這個地步,政府也許是時候要「探討其他安排」了。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