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繁昌:社會在演進 創業將蔚然成風

他半認真半打趣地說:「也有可能因為認為窮畢生精力也買不到樓,不如放手一搏,投身創業,反而締造意想不到的機會。」

新特首林鄭月娥顯然十分重視教育,上台一個月內推出的36億教育恒常開支撥款就是最佳證明,她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教育篇章亦着墨不少,反映新政府銳意培養未來人才。8年多來帶領科大排名節節上升的陳繁昌校長,如何看待政府的教育新視野?

近年政府積極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少人都問:「香港可以做什麼?」陳繁昌認為,大灣區教育方面尚可改善:長江以南沒有中國首十名大學,但香港卻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可以提供人才。但他強調人才要通,吸引不止大灣區而是全世界的人才。「譬如矽谷,沒有人在該處長大,卻是薈萃全世界的人才。」說到香港定位,他認為可以吸引內地公司如騰訊、華為等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同時在外國引進國際企業。他曾問騰訊公司總裁馬化騰:「你安居香港,又在香港上市,為何不在香港成立分公司,而是到西雅圖搞研發?」馬化騰反問如果要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人才何處尋?答案就是矽谷及西雅圖。陳校長解釋,西雅圖有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等公司駐守,吸引全美國以至全世界的人才,這批人住慣後亦不願意離開,馬化騰唯有在當地搞起科研來,招聘人手也比較方便;同樣道理,如果香港成功集中人才而他們又願意長留,初創企業、研發部門自然會來。

香港科技大學校方之所以不斷鼓勵學生去外國交流,是希望學生開闊眼界,培養世界觀。(HKUST)
香港科技大學校方之所以不斷鼓勵學生去外國交流,是希望學生開闊眼界,培養世界觀。(HKUST)

須主動創造有利條件

陳繁昌先後肄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及史丹福大學,對美國的情況甚為熟悉。說起灣區的發展史。他指出,一開始,矽谷並不包括三藩市,當年三藩市的情況與今天香港相似:地少物價貴,以金融、旅遊業為主。後來成功轉型,吸引了不少初創企業,很多在矽谷工作的專業人士不想住在矽谷,寧願住在宜居的三藩市,情況似香港和深圳,香港居住環境尚有優勢,不少人寧願在深圳工作、香港居住,但現在仍未大規模發生,陳繁昌指出問題所在──通關尚可靈活一點。

香港社會時常想要有「新騰訊」、「新大疆」,陳繁昌認為香港亦要創造有利條件,上述提到的兩地通關問題,馬化騰及大疆創辦人汪滔也有提及。另一個是移民政策,香港法律暫時不鼓勵、不開放,馬化騰亦表明希望港府能特事特辦,放寬移民政策,讓更多科技人才流入香港,支援業界發展。他甚至願意為香港創造就業:每請一個內地人,就多請一個香港人。「不似新加坡,香港官員不會與企業談交換條件(make a deal)」陳繁昌無奈地搖頭。

史丹福大學走在世界創新科技的前端,這些年來孕育了很多創業奇才。(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福大學走在世界創新科技的前端,這些年來孕育了很多創業奇才。(Stanford University)

社會在演進 風氣可扭轉

這位數學家早前在書展的論壇上表示,今屆中學文憑試六個狀元都是入港大醫學院及牙醫學院,彷彿社會只需要一類專業人才,風氣並不健康,身為大學校長,陳繁昌認為自己不可預測未來,卻可回望歷史,其得出一個結論──風氣可以改變,他憶述:「我讀書年代,沒有人想念什麼『神科』,我放棄入讀港大醫學院,轉去讀物理。當年精英的志願,就是讀大學後,life would take care itself,不會考慮將來職涯。」過去與現在已經如此大不同,現時與未來又怎會一樣?

他認為社會尚在演化當中,當中有三個關鍵;

第一,是家長的背景。陳繁昌憶述剛上任時曾有大學校長告知,香港大學生的家長有學士學位的僅佔20%,而不少學生是全家第一個大學生,家長讀過大學與否,影響了他們對子女揀科擇業的看法。有些父母覺得子女要養家,不要讀「無用」的學科,希望子女就讀具有社會地位、職業穩定、有保障的專科。他慨嘆道:「現時香港人是追求穩定。」但讀過大學後發覺一紙文憑不是最重要,前途光明與否,是看一個人的視野、機緣、網絡,這是相當不同的看法。「當90%家長都讀過大學,看法就會改變。」他樂觀地下結論。

第二,陳繁昌認為需要有創業的成功榜樣(role model)。「美國不少人做醫生、律師,但比例較平衡,讀專業不是不應該,只是香港的分布有點畸形,不可能所有中學生的天分都傾向這個方面,一定有社會風氣影響。」在陳繁昌那個年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正是成功榜樣,他白手興家,過程中雖屢受質疑,事實卻證明他是成功的,更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陳繁昌分享了一則往事:當年在耶魯的電腦工程系做助理教授時,有位畢業生說加入了西雅圖一間新創企業叫Mircosoft,陳繁昌十分驚訝,畢竟當年從未聽聞。現在看來這位畢業生很有眼光、膽色。「美國人很接受這種做法,萬一失敗,一家不行試另一家。美國僱主更願意聘用曾經創業的人。若是一畢業就追求穩定,反而被認為沒有上進心,矽谷具有這種氛圍。」

回望香港,他亦慶幸有第一個獨角獸(Unicorn)──GoGoVan誕生。他看過創辦人的專訪後,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不想平庸過一生,想對世界有影響的年輕人,表示十分欣賞,希望有更多成功榜樣。「事實上,有賴於科技發展,機會多了,風氣亦改變了。」

至於第三點,他半認真半打趣地說:「也有可能因為認為窮畢生精力也買不到樓,不如放手一搏,投身創業,反而締造意想不到的機會。」

這位大學校長不時與企業接觸,了解就業市場脈搏。他認為開明的僱主不會只看一紙文憑,而是重視僱員腦袋如何思想、如何觀察事物。「以會計界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為例,一半讀會計出身,一半不是。」他表示情況與不久前馬化騰在論壇上說的一樣,金融界翹楚高盛(Goldman Sachs)的行政總裁說自己公司三分之一的員工是科研人員,按數量來看,比Facebook的研發人員還多,故自稱是一家科技公司。由此可見,不同行業的翹楚均愈來愈重視科技含量。 

當年在耶魯的電腦工程系做助理教授時,有位畢業生說加入了西雅圖一間新創企業叫Mircosoft,陳繁昌十分驚訝,畢竟當年從未聽聞。
當年在耶魯的電腦工程系做助理教授時,有位畢業生說加入了西雅圖一間新創企業叫Mircosoft,陳繁昌十分驚訝,畢竟當年從未聽聞。

培養世界觀 「我也可以做到」

不少人視陳繁昌為數學家,但事實上他沒有數學學位,其他人根本不理會,因為他具備相關實力。但他亦坦承香港尚未成熟到這個地步,不少人仍視大學是職業訓練所。「例如在美國,讀完大學後過一年空檔年(gap year)去看看世界,香港家長會覺得浪費了一年,賺少一年錢,十分現實。」事實上,在外國大學如哈佛、史丹福,本科沒有醫科、法律,有識之士認為第一個學位應該開闊眼界,認識自己,要第二個學位才走專業路線。

科大之所以不斷鼓勵學生去外國交流,是希望學生開闊眼界,培養世界觀,他笑逐顏開地說:「學生去完交流後回來反應很好,改變了他們的思維及世界(change their mind and world),有同學去了西班牙獲得不少啟發,帶着靈感回來創業;亦有回來後變了另一個人,變得更獨立自主。不少學生調侃科大是壓力大學,原來去到好學校,要求一樣高,當地學生表面輕鬆,內裏緊張成績,也是一種大學文化。「做學生時,遇到同學有不同的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原來自己不知不覺也會受到影響。」當年陳繁昌剛入大學讀工程,尚未摸熟電腦,同學已經重裝電腦並編寫軟件,輕鬆地對着他說:「你都可以做到。」有此同窗鼓勵,他自覺信心大了,認為對方只是比自己早起步,自己有能力可以辦到。

陳繁昌認為自己不可預測未來,卻可回望歷史,其得出一個結論──風氣可以改變。
陳繁昌認為自己不可預測未來,卻可回望歷史,其得出一個結論──風氣可以改變。

陳繁昌簡介

香港科技大學第三任校長。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理學士、碩士,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哲學博士。陳教授專長於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的研究,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數學家之一。

曾任加州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研究員,並在耶魯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1986年加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數學系教授,1997年晉升為數學系主任,並於2001年至2006年期間出任該校的自然科學學院院長。2006年至2009年出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助理會長,掌管數學及自然科學部,負責統籌及管理部門的科研經費,範圍涵蓋天文、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科學以及跨學科活動。2009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陳校長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美國工業及應用數學學會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和美國數學學會會員,也是多個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同時擔任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董事會成員、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校長諮詢委員會委員、奥地利維也納大學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和美國百人會會員。

他也是港科院創院院士及董事會成員、香港科學會主席、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委員。於2012至2013年擔任邵逸夫數學科學獎遴選委員會委員,2015至2017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