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世代最嚴重的安全威脅,就是核武在美國某個城市引爆的危險。這是我的核子夢魘,產生自我長久又深刻的經驗。它有可能以下述情況發生:
一小群祕密團體躲在某個商用動力離心機設施,把30公斤的鈾濃縮到足以製作一枚核彈的地步。
這群人把濃縮鈾送到附近另一個祕密設施。接下來的兩個月,技術小組利用濃縮鈾組裝出一枚粗糙的核彈,把它裝進大型木箱,外頭標明「農業機械」,再把木箱運送到鄰近機場。
一架民航公司的運輸機,把木箱送到國際機場的貨運中心站,然後木箱送上飛往華府哥倫比亞特區的貨機。
不久,貨機在華府杜勒斯國際機場(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降落,木箱轉送到位在華府東南區的一座倉庫。核彈從木箱卸下,裝上一輛貨運卡車。
一名自殺炸彈客把卡車開到賓夕凡尼亞大道(Pennsylvania Avenue)某地,恰好是正在開會的國會山莊(Capitol)和白宮之間的中途點;上午11點,他引爆這枚核彈。
炸彈爆發的威力為15,000噸。白宮、國會山莊及兩者中間的建築物統統被摧毀。包括總統、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和320名國會議員在內,共有8萬人當場殞命。另有10萬多人嚴重受傷,根本沒有足夠的醫療設施可以進行救護。華府的電訊設施,包括絕大多數手機中繼站全都癱瘓。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立刻播報華府遇難的影片,接着又報道它收到的訊息,歹徒聲稱在美國另外5個城巿各藏匿了一枚炸彈;除非駐紮全球各地的美軍統統立刻撤退回美國,否則未來5周他們每周要引爆一枚炸彈。十分鐘內,股市陡然大跌,所有交易中止。全國陷入一片恐慌,老百姓開始從大城市疏散。全國生產製造業完全停擺。
全國也陷入憲政危機。總統職位應該由參議院臨時議長(president pro tem)代理;當爆炸發生時,他正在梅約醫院(Mayo Clinic)接受胰腺癌治療,無法趕回此時已宣布進入戒嚴狀態的華府中樞。國防部長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為了爭取預算,都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House Armed Force Committee)出席聽證,在爆炸中也未能倖存……
核彈危機 未雨綢繆
很難想像這一幕假設劇本的災難後果,可是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這只是舉例說明,如果恐怖團體從北韓或巴基斯坦買下或偷走一枚核彈,或者從仍擁有高度濃縮鈾或鈽,但防衛鬆懈的其中一個國家的反應爐偷走可裂變材料,也會發生相同後果。
核彈在某個城市引爆的危險非常真切。可是,這次災難造成的人命傷亡雖然將百倍於911事件,民眾對它卻只有些微感覺,而且還不甚明白。因此之故,我們目前的行動,和即使是小型核攻擊就能造成的悲劇後果仍不相稱。
本書試圖提醒民眾我們所面臨的嚴重危險,並鼓勵採取能大幅降低這類危險的行動。我向大家陳述自己人生轉變的故事,立下一個引人注目、壓倒一切的目標:確保人類絕不再使用核武。
我的特殊經歷使我清楚了解核武的危險,以及思索核戰幾乎無法想像的後果。我這一生有第一手經驗,也接觸到絕頂機密的戰略核武選擇的知識,讓我可以從獨特但又令人不寒而慄的角度得出結論:核武不再能提供安全,現在它們反而危害到我們的安全。我覺得自己義無反顧,必須和盤托出,作為圈內人對這些危險的所知所覺,說清楚、講明白我認為該怎麼做,才能確保未來世代脫離年復一年擴大中的核子危險。
冷戰時期與大量擴增核武的這些年頭,世界面臨在誤判或意外之下爆發核子災難的隱憂。這些危險於我而言,絕對不是理論。我在古巴飛彈危機時擔任分析師,後來又三度在美國國防部膺任重職,使我每天密切接觸這些可怕的可能性。
雖然冷戰結束,核子危險也稍退,但今日它們又以更加危險的新面貌捲土重來。跨進新世紀後,美、俄關係變得愈來愈緊張。俄羅斯的傳統武力,比起美國和北約國家的傳統武力遜色甚多,必須仰仗核武確保國土安全。由於北約東擴、叩抵國門,美國又在東歐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俄羅斯感受到威脅,它的言行日益展現敵意。言詞強硬之外,俄羅斯大力提升其核武力──積極增加新一代的飛彈、轟炸機和潛水艇,以及供這些投射系統使用的新一代核彈。最不祥的是,它放棄「不先使用」核武的政策,宣稱準備動用核武對付它判定的任何威脅,不論此一威脅是否核子性質。愈來愈令人擔心的是,俄羅斯因為嚴重誤判而面臨不測時,會以為其安全需仰賴採用核武才能保衛。
除上述危險升高外,我們又面臨冷戰時期未曾有的兩種新型核子危險:第一種是區域性的核子戰爭,譬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兵戎相見;第二種是類似前文所述的夢魘,即恐怖份子發動核子攻擊。
來自恐怖組織的威脅
1996年,我擔任國防部長的最後一年,有一件事讓我意識到核子恐怖威脅的現實。美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空軍的宿舍霍巴塔(Khobar Towers)附近有一枚卡車炸彈爆炸,當場炸死19名美軍;攻擊者若能把卡車開到更接近宿舍的地方,死傷人數恐怕就是數以百人計(1993年黎巴嫩美軍陸戰隊遭到攻擊,就有220名官兵遇害身亡)。美國不清楚是誰籌畫此一攻擊,但其目的是要逼使美軍把部隊撤離,有如早先美軍在黎巴嫩遭到攻擊後的反應一模一樣。
我認為美軍在沙地阿拉伯的任務非常重要,而且在那種壓力下撤軍將是十分嚴重的錯誤。因此,在沙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Fahd)的合作與支持下,我們把美國空軍基地移到另一個偏遠地點,讓美軍既能達成任務,又能確保部隊安全。我發表公開聲明,宣布移動駐地,並宣示新基地將受到重兵保衛,沒有任何恐怖團體能阻擋美軍在沙烏地阿拉伯達成使命的決心。
有位神出鬼沒的人物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在網上貼文對我的新聞稿做出回應,他號召對駐紮在沙地阿拉伯的美軍部隊發動「聖戰」(jihad),並且以一首怪詩威脅我:
威廉啊,明天你就會知道,
哪位年輕人將會面對你那大搖大擺的弟兄,
有位年輕人將含笑投入戰鬥,
他將帶着沾血的長矛撤退回鄉。
5年後的2001年9月11日,賓拉登一躍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人物,我這才了解他給我的信之全盤意義。分析師加強對賓拉登領導的恐怖團體阿爾蓋達(Al Qaeda)的研究,發現阿爾蓋達公布的使命不是要殺害數千名美國人(他們在911已經遂其心願),而是志在取數百萬人性命,而且他們很認真想要取得核武。我一點都不懷疑,阿爾蓋達若是拿到核武,肯定會用來對付美國人。
如果我們今天不採取必要的預防行動,我所擬想的核子夢魘就會成為悲劇事實。這些行動大家都很清楚,但除非民眾參與這些議題,它們不會被採行。《核爆邊緣》一書說明這些危險,也描述可以大大緩和危險的行動。
我仍然充滿信心,我們可以改變目前正在走的、愈來愈危險的路線,我提出建言,敘明該怎麼做。民眾唯有透過更深刻了解此一危險的真實和急迫性,才會決心接受建議、採取行動。
新書簡介
書名:《核爆邊緣:美國前國防部長培里的核戰危機之旅》
作者:威廉‧培里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