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晚上,在灣仔利苑中菜館與幾位家長吃晚飯,閒聊了一個晚上。我們不常見面,是一年一次起、兩次止,因此這個晚上不愁話題。她們的孩子早已大學畢業,都在工作,不用她們操心了,話題不必圍繞着子女而轉了。
少年·創作
席上Brenda遽給我一本英文著作Project Viro,說:「這是我姨娚孫Kaius的小說,他12歲那一年用英文寫成的。」
那天晚上,花了幾個小時把Kaius的「科幻」小說看了一遍,雖然Project Viro不是我的那一杯茶,我還是被作品的「無限想像空間」吸引了。
Kaius很有駕馭語言的能力,就像母語人士(他9歲到英國讀書),詞彙貼近現實,一點不含糊,一點不造作。
Kaius對故事的導讀:「那是與Social Media有關的。一個非法的黑客組織試圖控制一名大學生的故事。」
「書出版之日(2023年3月),遇上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我把賣書所得,加上捐款,一共有10萬港元,捐給UNHCR/UNICEF(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我就讀的Dragon School in Oxford校長,還向我頒了個『Donor Pin』呢。」如今他轉到伊頓繼續學業。
這些年認識不少神童,多在小學、初中階段展示出他/她的潛質來。有在數學上有天分的,有在音樂/鋼琴造詣一鳴驚人的。Kaius掌握語言能力極高,還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少年(他今年14歲),最愛拍視頻。他拍2024夏天:「巴黎一星期」,遊走於巴黎奧運、藝術與生活之間,充滿動感、稚嫩氣息。
巴黎·遊藝
Kaius趁着暑假,與家人來到法國巴黎,既看奧運競賽,又到羅浮宮欣賞達文西的《蒙羅麗莎》,每天遊走巴黎大街小巷,把一個星期的生活點滴,用手機Video捕捉下來。Kaius的母親說:「沒有人幫他拍攝、配樂、剪接。我們全家人逼於無奈成為臨記,出現在他的鏡頭下。我們根本不知道他是怎樣攞景的。」
Brenda這位Kaius的姨婆說:「Kaius 7歲就愛上Filming,那是他的Passion,已經堅持了7年。他就是愛自編自導自演。」
「他在學校也是日拍夜拍,自己寫劇本。校長十分包容,准許他在學習之餘,做他喜歡做的拍攝活動。Kaius關注社會公義,在課餘參加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
這個年代,大家拿着手機,來到某個活動場所/觀光景點,自然會拍拍拍,停不下來。去巴黎看奧運,更不會錯過任何機會,把金牌選手拍下來。來到餐廳,會把出現在Fine Dining精緻菜式逐一拍下來。而去美術館、博物館,那裏的名畫、雕塑皆不容錯過,一一入鏡。
Kaius的鏡頭下,奧運不過是在巴黎的幾天生活,剛巧遇上了。一些比賽如足球賽,穿上西班牙球衣運動員在球場上追逐,網球場上男子單打賽,艾卡拉斯上網,打了個好球,就此而已。羅浮宮所見,《蒙羅麗莎》只是陪襯,遊客才是焦點。倒是巴黎近郊,乘坐地鐵,吃早餐的小餐廳,着墨更多。
興趣·嘗試
Kaius在他的網頁分享他的成長故事:「我是一名愛說故事者。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而又動聽)的故事。我嘗試把他們的想法呈現出來,與大家分享。」
Kaius相信電影是最佳媒介,因為”powerful images evoke lasting resonances”。
過去幾年,少年Kaius拍了幾部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有關的短片,想藉此讓社會大眾知道,在這年代青少年的焦慮問題日趨嚴重。
拍片之餘,Kaius嘗試撰寫小說,Project Viro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談到寫作,也曾看過不少年輕人嘗試寫一本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不過,也只有一部而已。幾年前擔任一個小說/散文創作的比賽評判,勝出者的入選作品沒有獎金,卻可得到出版社幫他/她把作品結集成書,作為鼓勵。有一位獲獎的年輕人對我說:「書出版了,但因為沒有名氣,書在書店上架不到一個星期就下架了。我要繼續寫下去,還是到此為止?」
Kaius沒有這樣的煩惱,寫作之餘,他還有其他「工作」可做(他還是一名中學生,要上堂讀書),他是UNICEF的青年委員會成員,幫手推動少年事務工作。他又愛唱歌、戲劇。他說:「我是Eton College Chapel Choir成員。我參與戲劇活動,從中體驗human nature是怎樣一回事。當然,我還會拍片,與演員交流。」
現年14歲的Kaius(Kaius是Eton Chapel Choir成員)已有他的「使命」:「我希望可以喚醒其他青少年,用積極態度,大家一起創造一個有關懷、有公義的社會。」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題為編輯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