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從懶惰少年到英國戰時領袖

從一位不受重視的寄宿學校學生到後來的政治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邱吉爾的生命充滿了挑戰、犯錯以及對知識的追求。在年少時期,即使他的表現並不出色,但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現了永不放棄的精神。

為《邱吉爾年代書信》(《Letters for the Ages》)一書寫序的Lord Dobbs說,年幼時他第一次「認識」邱吉爾,在黑白電視熒幕出現的一幕:鼓聲響起,邱吉爾的莊嚴葬禮正在進行,Dobbs的母親一邊看,一邊飲泣,那是1965年。

從學習困難到成就卓越

來到為《邱吉爾年代書信》寫序已是2023年,距離當年在熒幕看邱吉爾的葬禮,58年前的事了。

Lord Dobbs說邱吉爾「egotistical,eternally impatient」(邱吉爾這個人任性,永遠都沉不住氣):「但他曾經幫助人類逃過劫難(德國納粹為歐洲帶來的災難)。」

邱吉爾的書信。年輕時、父母覺得他一無是處。
邱吉爾的書信。年輕時、父母覺得他一無是處。

在1883年,只有9歲的邱吉爾在寄宿學校生活一點也不快樂,只想早點回家。 「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我不想學。」因此,早年的學習,邱吉爾的表現是一團糟,「不合格」的成績表,讓家人頭痛不已。

母親在1890年寫信給兒子,說他的「無心」才是他最大的「敵人」。 「你唯一的好處是品行尚佳,對母親還算不錯。」

而比他年輕的弟弟Jack,讀書比他好,有責任感。

邱吉爾與弟弟Jack、母親的合照。弟弟讀書成績好、品行端正。邱吉爾懶於學習、行為不檢,屢次遭受寄宿學校校長鞭打。
邱吉爾與弟弟Jack、母親的合照。弟弟讀書成績好、品行端正。邱吉爾懶於學習、行為不檢,屢次遭受寄宿學校校長鞭打。

邱吉爾承認他是個懶惰之人(rather lazy),卻不是一無是處。他喜歡舞台劇,也開始愛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寫給母親的信,他會在信上加上插圖,顯示他的繪畫技巧,一如他的書寫能力,文字已有「deliberately ironic and cynical」的魅力了。

邱吉爾在成長的青少年期,一直都想得到父親Randolph的認同,父親對他的學習態度不以為意,認為這樣下去,邱吉爾只會成為「a mere social wastrel」(社會廢物)。

往後歲月,邱吉爾想證明:他在政壇的成就,遠勝他的父親Lord Randolph。

從懲罰到自我認知

英國的寄宿學校好不好,問問少年丘吉爾吧。 1883年,邱吉爾只有8歲,年紀仍小就要到雅士谷的St. George’s School寄宿了。校長Herbert管理嚴格,又愛打頑皮學生(藤鞭鞭打臀部,乃寄宿學校的「優良」傳統之一),邱吉爾當然沒法避過此類處罰。

不過,邱吉爾從沒為受了皮肉之痛投訴,他只視此為一種成長必須接受的「考驗」而已。8歲小孩,一封寫給母親的信,出現不少錯別字,包括loveing son,多了個e;comeinge home,多了兩個e。

那年代,這個貴族家庭還可以有一個負責照顧孩子的保姆Mrs Everest,那也是少年丘吉爾可以向她傾訴心事的「對象」。給Mrs Everest的信,其中有一句:「我現在要給母親上一課(give mama a lecture),因為她沒有給我寫信。」

少年時邱吉爾寫的信,錯字連篇。他不喜歡讀寄宿學校、最想回家。
少年時邱吉爾寫的信,錯字連篇。他不喜歡讀寄宿學校、最想回家。

那時到寄宿學校學習的少年人日子可不好過,丘吉爾亦不例外。他讀過好幾所寄宿學校,包括Harrow、Brighton。在Brighton,父親路過也不到學校探望他,讓他失望不已。邱吉爾知道父親名氣大,想找來一張父親的照片,請父親簽大名,就可以當成一張「通行證」,讓他在學校出入方便。

這當然是少年人的天真想法,不過,邱吉爾很快就知道,一個人有了名氣,做起事來容易受人認同。日後他步入政壇,靠的是憑實力得來的名望,更勝當年父親Lord Randolph的國會議員身份了。 1953年邱吉爾憑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從疾病到自我反省

邱吉爾1886年在寄宿學校患上肺炎,病情嚴重。這一次,父母都趕到學校探望他。在抗生素仍少見使用的年代,Dr. Roose使用酒來治療他的肺炎。這是年紀輕輕的邱吉爾初次嘗到酒精帶來的「快樂」,往後日子,邱吉爾喜歡每天都來一杯。

因為患過病,邱吉爾其後轉讀Harrow,在倫敦山區的空氣,對邱吉爾身體有益處。而在這所寄宿學校,他開始發揮他的潛能,更能掌握他用語言表達他的想法。

1887年他寫信給母親,說希望到倫敦參加維多利亞女皇登基50年的慶典,他更想觀賞來自美國的Buffalo Bill的表演。

20歲的邱吉爾(右)與母親合照。這時期他的書信已顯出他的文采和識見。(Historical Photo)
20歲的邱吉爾(右)與母親合照。這時期他的書信已顯出他的文采和識見。(Historical Photo)

轉到Harrow,邱吉爾仍一如既往,犯錯、粗心大意,他的宿舍導師給邱吉爾母親的信,對這名學生一句評語:「He is so regular in his irregularity」,可圈可點:邱吉爾的學習毛病,乃屬常規。

邱吉爾在校內曾把一名學長Leo Amery推落泳池,Leo後來成為他二戰期間的內閣成員。

儘管邱吉爾學習成績欠佳,他的語文能力卻見神采。日後他當上軍官,還能成為「戰地記者」,報道戰情,讓他賺取外快(有了額外收入,他開始享受美食、飲上好威士忌)。

1896年,邱吉爾以軍人身份來到印度工作,他終於明白自己學養不足。「The desire for learning」、「想知多啲」成為邱吉爾的學習動力,他開始研究歷史、哲學、經濟。他與Harrow校長Welldon通信,講出自己的政見,他的「Innate upward」世界觀,校長對他是另眼相看了。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題為編輯擬。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