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調解院落戶灣仔警署 專家:文化差異是國際調解重要障礙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14日公布,國際調解院將在灣仔警署原址改建總部。國際調解院落成後,將致力為中國及多個友好國家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決爭議、處理分歧。林定國曾以海牙法庭比喻國際調解院的未來地位。

林定國指,當局將於2月底就改建灣仔警署作為國際調解院(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簡稱IOMed)總部的工程,向立法會工務小組進一步解釋,爭取議員支持。他又在社交網站稱,《建立國際調解院公約》政府間談判會議近期在香港特區順利舉行,各方協商一致作出決定,待《公約》通過和生效後,國際調解院總部將以中國為東道國,實體落戶香港特區。據悉目前《公約》談判正有序推進。

國際調解院由中國發起,於2022年10月定案,是一個由多國共同協商建立,以條約為基礎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創始成員國包括印尼、巴基斯坦、老撾、柬埔寨、塞爾維亞、白俄羅斯、蘇丹、阿爾及利亞、吉布地等與中國交好的國家。成立宗旨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議,透過調解,找出並採納對多方最理想的方式處理分歧。參與調解的成員國將保持開放性和包容性面對爭議性問題。

國際調解院緣起:埃塞俄比亞大壩

國際間素來有許多不和與爭議,國際調解院的由來,就是始於2011年埃塞俄比亞宣布興建復興大壩,由於該壩位於與蘇丹接壤的青尼羅河源頭,一宣布就遭到埃及、蘇丹反對,擔心落成後將減少下游水量,導致生態環境劣化。4年後三國領導人達成協議,大壩於2020年7月完成第一期,蓄水量達4.9億立方米。2021年大壩第二期,三國爭議再起,蘇埃兩國想請聯合國、歐盟、美國及非盟組成四方調解機制,但埃塞俄比亞反對將大壩爭端國際化,後來在中國幫助下,建議三國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重啟對話協商,及早達成三方均能受惠的解決方案。

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新定位,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八大中心」其一就是在港建立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這就是國際調解院由中國做東道國,並最終落戶香港的歷史背景。

1990年代海灣戰爭,美國曾派出F-15E攻擊鷹式戰鬥轟炸機攻打伊拉克。(Wikimedia Commons)
1990年代海灣戰爭,美國曾派出F-15E攻擊鷹式戰鬥轟炸機攻打伊拉克。(Wikimedia Commons)

海灣戰爭的調解「蝦碌鏡頭」

不過國際調解不同於商業調解、工程調解及家事調解,維度、難度、執行度都高出超多倍。根據國際爭議及調解專家的經驗,過往國際調解就有不少「蝦碌鏡頭」。比如: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意圖推翻該國政府戰爭狂人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意圖推翻該國政府,一廂情願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統一」。

在海灣戰爭第二階段打響第一炮之前,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貝克(James Baker)曾於1991年1月中跟伊朗外交部長阿齊茲(Tariq Aziz)會面,試圖阻止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貝克當時用他一貫沉着冷靜的語調,對伊拉克軍方人員說,如果你們不撤出科威特的話,美國鐵定開戰攻打伊拉克。當時在場參加調解會議的,包括侯賽因的同父異母兄弟,他隨即打電話向侯賽因匯報軍情:「美國佬應該不會進攻,他們弱爆了,說話陰柔冷靜,一點火氣也沒有。我想他們應該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就是這樣,6天後,伊拉克迎來了代號「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的第二階段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由1月17日打到2月底,伊拉克平民死亡數字逾17萬人。希臘裔美國知名心理學家Harry Triandis曾這樣分析:伊拉克人有可能較着重對話者的語氣和神態,多於對話內容本身,並懷疑如果貝克當時一反常態,大力拍桌子,面紅耳赤,揮拳怒罵伊拉克軍事將領的話,侯賽因兄弟也許更能理解當前局勢,伊拉克轉眼被圍剿的結局會否改寫?

曾參與海灣戰爭調解的貝克(右),1980年代曾以白宮幕僚長身份與美國前總統列根並肩作戰。(Wikimedia Commons)
曾參與海灣戰爭調解的貝克(右),1980年代曾以白宮幕僚長身份與美國前總統列根並肩作戰。(Wikimedia Commons)

謀略大師基辛格也曾「因利失焦」

以巴戰爭由2023年10月起打了超過4個月,即使巴勒斯坦願意暫時停火開展和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始終堅持:若不能完全殲滅哈馬斯,誓不停火。有評論員說,是否需要有另一個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才能終止這場人間慘劇?

被譽為謀略大師的基辛格,一生功績除了助中美破冰,還參加了不少國際調解及協調行動,包括上世紀70年代他如何設法與中東領導人同行,走向和平,當時參加調解的大人物包括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以色列總理梅雅遜夫人(Golda Meir)、敘利亞總統阿賽德、約旦國王塔拉勒(Hussein bin Talal)及沙特國王阿齊茲進行了談判與調解。不過,有學者指出基辛格也曾犯下調解員因利失焦,想快速見到成效,而付出比需要高昂的代價,在要求以色列由西奈半島Alma油田撤軍時,應允會設法滿足以色列日後對石油供應的需要。

1973年11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基辛格(右)與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左)致力調解阿以戰爭。(Wikimedia Commons)
1973年11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基辛格(右)與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左)致力調解阿以戰爭。(Wikimedia Commons)

林定國:地位比肩海牙法庭

2023年底,林定國曾公開指,國際調解院在港成立後,地位相當於海牙法庭。位於荷蘭的海牙法庭是國際刑事法院(ICC)的俗稱,它是一個政府間組織和國際法庭,也是唯一一個有管轄權起訴犯有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和侵略罪的個人的常設國際法院。

同是處理國家間爭端的機構,但ICC主理刑事案件,國際調解院則是以和平調解方式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爭拗及糾紛。國際調解院則是世界上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國際法律組織,也是首個總部選址香港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法律審判、仲裁以外,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林定國強調,特區政府將在國家指導及支持下,為國際調解院未來運作提供堅實保障。

林定國指國際調解院落成後地位堪比海牙法庭。(林定國Facebook圖片)
林定國指國際調解院落成後地位堪比海牙法庭。(林定國Facebook圖片)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