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汪明荃)仍不放過我,繼續追問:「不要太複雜,只需講怎樣買股票才可賺錢?」我再次猶豫5秒,然後說「不想得罪在場眾多上市公司主席和CEO,但如想有點錢剩,最好不要買吧!」全場觀眾笑到人仰馬翻,報以整個晚上最熱烈掌聲!無意中,音樂會竟變為「棟篤笑」!
但這些是含着淚的笑聲,只因港股無論短期和長期表現,都實在太差太差!我無意觸動大家痛處,但又不想盲目亂講,所以只可說句「真話」,難得觀眾還有點黑色幽默感。有些朋友後來批評我不夠機警,應回答可採用「ABC」(Anywhere But China)策略,建議大買美日股票,甚至做空港股,即可賺大錢!我在全球投資多年,怎會不知道?但在這種場合,我當然不會「唱衰」中國,最多只會建議不買。
喜見今周人行宣布降準,A/H股應聲反彈,最少恒指能回升至16,000點之上。除此,似乎有關加強網遊監管的諮詢也暫停,更似乎有指引禁止保險公司沽售股票(長遠並非好事),亦有傳聞將推出一個或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的救市平準基金(也要小心)。老生常談,短期市場波動不重要,我們看好中國是長期的。恒指嚴重超賣,短期絕對有權反彈,超長期25年表現,如此驚人的差,恰恰才是最大問題,只推出一些短期刺激方案,絕不足以改變長期大局。必須認真解決我早前討論過的三大危機:(1)3D問題,即人口結構(demographics)、債務(debt)和通縮(deflation);(2)信心危機,包括創業者、投資者和消費者;(3)外交關係危機,才可改善中國的長期發展方向。
A/H股市表現奇差 不應全賴外資
不少人當然把A/H股市表現奇差的責任,全賴在美國為首的外資頭上。自從特朗普展開對華貿易戰,西方確開始與中國在貿易、科技和投資等各方面脫鈎,過去兩年更有加速撤資。西方撤資當然對中國股市表現有影響,但這是唯一原因嗎?香港股市,外資佔比較大,影響或大一點,但A股的外資佔比極小,表現也不見得比港股好,其實上周滬深300指數更率先跌至5年低位,比恒指更差。
况且如我兩周前分析,中國股市雖便宜,但亦有基本面原因,長期盈利缺乏增長、ROE長期下跌和債務危機威脅各行各業等,都是壓低估值的重要原因。再者,內地與本港股市表現差,尤其對比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已非只過去5年、6年,中美關係轉差後的事;過去25年,中國GDP增長了20倍,即使上證和恒指在最高點時,也只在25年內升了不到兩倍。
計劃經濟往往產生大量虧損呆壞帳
有些人仍然擁抱着「Down is Up」的歪理,什麼股市好不等於經濟好,和不可用西方經濟理論來分析中國等等謬論,無知程度,令人啼笑皆非。短期市場表現,的確可與經濟沒甚關係,甚至背道而馳,但長期市場表現,絕對與經濟有極密切關係。以美國為例,過去100年來,平均每年實際GDP增長約3%,以大國來講非常不錯,加上平均約3%通脹,平均名義GDP增長應有近6%。美國大型股票在過去100年的表現,尤勝名義GDP,平均每年近10%!上市指數成分股表現勝於名義GDP,非常合理。過去百年經歷過世界大戰、無數小戰爭、經濟大蕭條、大衰退和多次股災,美股長期表現仍然非常穩定,保持長期向上趨勢。再說一次,市場仍是最有效率分配有限資源的方法,為多代龍頭企業發展提供所需資金。
中國股市長期表現奇差,但過去40多年的經濟增長不也是照樣非常突出?經濟發展初期,所需資本有限,市場重要性相對較低,計劃經濟效率或許反而較高。但隨着經濟規模增大和變得更複雜,超越計劃經濟預測未來的能力,因此高效率市場變得更重要。長期表現差的低效率市場,不止減低集資功能,更大問題是錯配資源,扭曲經濟,拖慢整體發展速度,亦將出現因錯誤投資而逐漸累積下來的大量虧損和呆壞帳,這正是中國現在面對的問題。
美國藍領白領收入差距收窄
國以民為本,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中國過去40多年的成功,有目共睹,8億人脫貧,達到全面小康,人均收入剛踏入約1.2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人均壽命超越美國,不是一切都很好嗎?但我們不能活在過去,過去數年,經濟急速放緩,去年5.2%實際GDP增長,看似不錯,但扣除通縮,或只約3%,以美元計算,去年中國GDP不升反跌。人口見頂,但失業率仍然高企,債務危機將長期拖慢發展,這些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若以百年來看,美國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當然大有進步,但過去40年,低下一半美國人平均生活水平,的確停滯不前。此現象與科技自動化取代低端勞工、經濟全球化和美國基本教育制度失敗,都有莫大關係。但按MIT經濟學家David Autor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過去短短4年,因疫情、積極財政政策和最新科技發展(包括AI)等原因,藍領與白領的收入差距正開始急速收窄,已逆轉了過去40年累積的收入差距拉闊度的40%!如屬實,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驚人發展,證明一個以市場為本的高效率經濟制度,再以積極財政政策配合,加上科技轉移,竟可同時減少收入差距。當然這只是個起點,美國街上仍有很多露宿者,濫藥和槍械仍是嚴重問題,但藍領扣除通脹後實際收入上升,仍是個良好勢頭。只希望此趨勢可散播到其他國家。中國也需保持靈活、開放和實務態度,參考其他國家經驗,希望也能取得一個市場與計劃經濟之間的更佳平衡。
計劃趕不上變化 市場糾錯能力強
今周我在悉尼參加一個婚禮,祝願新人生活永遠健康快樂!本計劃下周二回港,但因被邀請參加一個上午論壇和下午酒會,所以將提前一日回來。主辦單位朋友說特首和財爺將出席論壇,必須讓他們聽到一些有識之士的意見。一介草民,何德何能?况且以我經驗,即使特首賞面出席,也只會早上9時現身致開幕辭,然後9點15分準時離場,哪會有空坐下來聽取意見和參加討論?互聯網世界的好處(亦是壞處)是,所有文章和視頻都永遠有記錄,如港府以至中央官員有興趣,可隨時參考,無任歡迎。
今次演出的最大感受是人算不如天算。我們可以有自以為最好的計劃,但世事往往難料,當意外發生時,必須機靈應對。這亦是過度倚賴計劃經濟的最大弱點,當意外發生,或發現計劃出錯時,未必能及時作出修改。有位頂級投行CEO曾對我說,市場未必永遠是對的,市場也會犯錯,也會出現泡沫,但是市場代表集體智慧,比較靈活,當發現某概念、某公司、某項目是個錯誤時,將毫不留情地在短時間內停止浪費式投資,修正方向,繼續尋找更好機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