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土酥淨如練──閒話蘿蔔

《唐書》謂:「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時值冬至,雖「亞於歲朝」,卻如年節。古以郊祀禮天,祈福賀冬;今則備辦餚膳,食養團冬。凡此種種,僅願冬至,福至。

古代物資匱乏,地曠人稀,莊稼籽實不似今日應有盡有。漢通西域以前,中國原產菜種可謂屈指可數。周代成書之《詩經》,雖以動、植物詠頌男女相悅之愛情意象,其於古人蔬食品類之窺探,卻更見端倪。據清人顧棟高(1679-1759)於《毛詩類釋》(1752)所計,《詩經》有蔬菜共38種,其中20餘種仍在食用。時序入冬,重在養藏。所謂「冬令蘿蔔小人蔘」,作為最古老的養生根菜,蘿蔔之於文人,又是一番閒農野趣。

古籍釋名

蘿蔔,乃後世俗稱。追本溯源,《詩經.國風.邶風.穀風》首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意即採摘大頭菜與蘿蔔,難不成要捨其塊莖?)又《爾雅.釋草》記其:「葖,『蘆萉』。」《方言》則云:「其紫華者謂之『蘆菔』。東魯(即山東)謂之『菈

』。」《說文.艸部》見:「蘆,『蘆菔』也。一曰『薺根』。菔,『蘆菔』,似『蕪菁』,實如小尗者。」

之後,又有郭璞(276-324)加註《爾雅》,謂其:「萉,宜為菔。蘆菔,蕪菁屬,紫花大根,俗乎『雹葖』。」元王禎(1271-1333)之《農書》解云:「蘿蔔,一種而四名。春曰『破地錐』, 夏曰『夏生』;秋曰『蘿蔔』,冬曰『土酥』,故黃山谷(即黃庭堅)云:『金城土酥淨如練』,以其潔也。」

大明醫聖李時珍(1518-1102)於《本草綱目.卷二十六.菜部.萊菔》亦言:「萊菔乃根名,上古謂之蘆萉,中古轉為萊菔,後世訛為蘿蔔,南人呼為蘿瓝,瓝與雹同。」李氏更引陸佃(1042-1102),加釋「萊菔」一稱乃因其「能製麵毒,是來麰(即大麥)之所服,以菔音服」而得。爾後,諸如「葖子」、「秦菘」、「楚菘」、「溫菘」、「菜頭」、「紫花菘」、「仙人骨」、「春蓮花」、「滿陽花」等別名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本草綱目》之萊菔圖。
《本草綱目》之萊菔圖。

蘿蔔名號異稱甚多,實則不離「蔔」(bo,粵音baak)字之諧音擬聲。無論是「萉」(ben,粵音but)、「菔」(bo,粵音baak),抑或「雹」(bao,粵音bok)、「瓝」(bo,粵音bok),其音均極為相似。而「萉」(fei,粵音fai)、「菔」(fu,粵音fuk)二字又有歧音與「福」字近同,因而「萊菔」成了「來福」,「菜頭」圖了「綵頭」。古人應季而食,冬月逢冬節,接拜歲,當令豐收的爽甜蘿蔔,遂幻化成道道年節佳餚。既滿足口腹之欲,又象徵祥福吉氣。如此一舉兩得之物,自是文人祈祝豐年、迎春納福的首選創作題材。

藏意入畫

南宋院畫山水構圖喜採邊角半景,著重以小觀大,筆墨間無不流露含蓄凝練之意。而禪門畫家法常(牧谿,約13世紀)卻突破藩籬,不隨時趣,在南宋元初之際脫略形似,一開筆簡意賅之風。其曾作《寫生卷》(1265),約10米長,現藏台北故宮。此墨戲巨卷共見蔬果16種,當中點垛蘿蔔一束,雖寥寥數筆,卻是靜穩樸拙。至明代,陸治(1496-1576) 亦繪一《蔬圃圖卷》(1560)。據知其園藝全面,隸屬吳派。此卷繪菜蔬7種,中段有白菜蘿蔔,交疊鋪展,用筆簡淡,猶見功力。

宋.法常繪《寫生卷》細部,紙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宋.法常繪《寫生卷》細部,紙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明.陸治繪《蔬圃圖卷》細部,絹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明.陸治繪《蔬圃圖卷》細部,絹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然吳門更勝一籌者,則非沈周(1427-1509)莫屬。今台北故宮亦藏其《寫生卷》,尺寸布局與法常原作同理同趣。畫卷共分事24段,每段均附乾隆御題詩文,部分蔬果造型與法常《寫生卷》之物象描繪相若,尤以筆下蘿蔔更自不待言,且有詩自題:「拔出金城玉,凝酥帶土膏。」此《寫生卷》外,沈周又有《蔬筍寫生》(1489)存世。只見其筆中有氣,用墨多變。蘿蔔輪廓、筍籜紋理皆以渴筆勾畫皴擦,葉梗彎折勁挺有力,墨葉疏朗層次井然。濃黑間有淡蕩,平實中見蒼澀。筆勢以拙取巧,合而成雅。

明.沈周繪《寫生卷》第十一段細部,紙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明.沈周繪《寫生卷》第十一段細部,紙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明.沈周繪《蔬筍寫生》軸,紙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明.沈周繪《蔬筍寫生》軸,紙本水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歲朝瑞應

尤值一提的是,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對此《蔬筍寫生》似是情有獨鍾。乾隆自幼受教滿漢碩儒,深知國以農桑為本,今北京故宮存其御筆親寫之作,不少擬藉蔬果花草寓情,實則傳齊家治國之念。如乾隆十三年(1748),為表孝養侍母,其於重華宮小宴特繪《挑菜圖》供皇母賞玩。又乾隆三十年(1765)為慶前年各省豐收,即以沈周《蔬筍寫生》為摹本,於春分祭日繪《乙酉歲朝圖》,藉「北蔬(蘿蔔)南筍」冀寓來年風調雨順,安樂豐年。同年繼以此圖為稿本,緙織成畫,紋樣細膩。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再覆臨《蔬筍寫生》作《庚子歲朝圖》。與沈周原作相較,乾隆雖貴為天子,筆觸卻顯生稚,即便屢屢仿摹,仍遠不及原作沉穩老練。

清.愛新覺羅.弘曆繪《挑菜圖》卷,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愛新覺羅.弘曆繪《挑菜圖》卷,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愛新覺羅.弘曆繪《乙酉歲朝圖》軸,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愛新覺羅.弘曆繪《乙酉歲朝圖》軸,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緙繡《乙酉歲朝圖》軸,絹本設色。(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緙繡《乙酉歲朝圖》軸,絹本設色。(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愛新覺羅.弘曆繪《庚子歲朝圖》軸,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清.愛新覺羅.弘曆繪《庚子歲朝圖》軸,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乾隆醉心藝事,喜繪歲朝圖。然清初三朝,宮中詞臣畫師或兼擅繪事之皇室子弟,早已奉命為各處行宮繪製歲朝清供作慶賀裝飾之用,加之宮中正受西洋寫實畫風影響,歲朝圖之蘿蔔亦見逼肖。吉林省博物院有蔣廷錫作《瑞蔬圖》。此畫原藏重華宮,構圖簡潔,畫心右側一條九根蘿蔔,旁綴一枚九頭靈芝,寓意祈壽添歲。據畫幅左下方之長題,得知雍正三年(1725)十月初五,因圓明園圃畦有蘿蔔根生九枝駢蒂,因「九」諧「久」,又為陽數之最,故繪圖以記此天降祥瑞之兆。

清.蔣廷錫繪《瑞蔬圖》軸,紙本水墨設色。(吉林省博物院藏品)
清.蔣廷錫繪《瑞蔬圖》軸,紙本水墨設色。(吉林省博物院藏品)

《唐書》謂:「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時值冬至,雖「亞於歲朝」,卻如年節。古以郊祀禮天,祈福賀冬;今則備辦餚膳,食養團冬。凡此種種,僅願冬至,福至。

何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