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來的,不是消費出來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資出來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最近在接受鳳凰衛視《領航者》訪談時說。
中國沒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從改革開放以後每年平均9.6%的增長下降到了6.5%,「中國是否已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之一。「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在2006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經濟體在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面臨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金融體系脆弱、腐敗多發、就業困難等危機。
林毅夫認為,所謂走進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經濟增長速度落後於發達國家,因而沒有辦法在人均收入水平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他表示,中國當前6.5%以上的增長速度仍然高出發達國家4%,說明中國還是會比較快地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因此中國並沒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林毅夫看來,中國經濟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來自外部國際環境,而非內部機制的問題。他指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尚未覆蘇,從而導致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幅下滑,這種全球環境不只對中國,對金磚國家、東亞高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帶來了沖擊。
主張消費拉動是誤導中國
在拉動中國GDP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所佔比重遠低於投資,跟美國正好相反。不少經濟學家主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向消費拉動轉型。「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經濟,就是故意誤導中國。」
林毅夫指出,勞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依靠產業不斷創新、不斷升級,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則需要依靠投資。在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以後,家庭收入增加,消費者增加,投資跟消費共同變成經濟增長的組成部分。
他認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理論上說不通,而經驗上,也有美國、歐洲家庭過度負債造成危機的前車之鑒。 他認為消費拉動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來的,不是消費出來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資出來的。」
不應靠貨幣政策拉動經濟
近十年來中國一直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大量貨幣成為可貸資金,卻因為人們對實體經濟信心不足而流向股票、房地產等具有投機性質的虛體部門中。林毅夫表示,他一向不主張用寬鬆貨幣政策作為反經濟周期手段。
「我認為更多的應該用財政政策。因為財政政策,它的流向比較清楚,即使在當前的狀況之下,我想我們作為經濟周期的應對措施,應該更多的要靠投資。」
人口紅利永遠用不盡
林毅夫認為,只要能不斷地把勞動力從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產業轉移到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在這個轉移過程中,人口紅利就會出現。「永遠用不盡,只要你有產業升級的空間。」
而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他認為政府的產業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有產業指導政策。
「拿個比喻來講,要成為冰山,一定有露出水面的那個尖角,但是也一定在海底下的那一大塊冰,實際上企業家是露出水面的那個角,然後政府的作用是露出水面下面的那一大塊冰塊。」
中國的成功模式是所有成功國家的模式
中國在短短30年裏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的速度令世界驚嘆。林毅夫認為,中國的成功模式是所有成功國家的模式,也就是在每一個階段用好自己的比較優勢,一方面靠市場和企業家,另一方面靠政府的因勢利導,把企業的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中國能走上成功道路的原因,是沒有像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一樣,照搬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而是「看自己有什麼,根據自己有的什麼東西能做好,然後創造條件,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