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北上神州之開端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香港大學為英治香港培養了大批「天子門生」,天子門生統領政府各重要部門,因此港大一直被認為是「為香港而立」。究竟港大是為「中國而立」,還是為「香港而立」?這個問題在港大建校之後半世紀中爭論不休。另外,港大何時開始北上神州?港大教授、學者何時積極北上交流?陳婉瑩教授主編的新書《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提供了答案。

陳婉瑩教授(右)贈送新書給筆者。(作者供圖)
陳婉瑩教授(右)贈送新書給筆者。(作者供圖)

流於空談的理想

陳婉瑩在新書中指出,當年大力推動在香港成立大學的香港總督盧嘉(Sir Frederick Lugard)明言,港大的使命,是為中國而立,要服務香港,更要向「落後的中國」宣揚大英帝國的文化,進而輻射整個「遠東」。這個「為中國而立」,明顯是英國希望通過在香港辦高等教育宣揚英國文化,藉以增強對中國的影響。1910年年3月16日,盧嘉在港大的奠基禮上致辭說:

「我相信,大學的畢業生⋯⋯將成為最高意義上的『帝國傳教士」──被派遣傳播實用教育所帶來的好處和祝福⋯⋯香港將成為皇家殖民地中的領航者,再次證明大英帝國不僅是個龐大的貿易公司,而且還肩負着神聖的帝國責任。」

然而當時幾乎是清一色外籍人士的港大教授對內地興趣不大,港英政府也不鼓勵港大與內地接觸,因此港大建校以後幾十年,創校前人認為港大應為中國服務的理想只是流於空談。即使如此,從二次世界大戰前,港大還是有為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抗日戰爭期間,港大學生會成立「香港學生賑濟會」,向內地輸送醫療物資,並組織回國服務團。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東西方冷戰時代開始,港大和內地的聯繫中斷,直到鄧小平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

破冰之旅

陳婉瑩在《香港大學世紀之問》的序言指出,1980年秋天,港大校長黃麗松應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邀請,於9月5日訪問北京與時任港澳辦主任廖承志會面,是為破冰之旅。1982年,黃麗松再獲邀訪京。6月2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黃麗松,說明香港回歸和一國兩制的構思,並表示香港大學對內地大學的發展,可以扮演重要角色。黃麗松兩次訪京回港後,開始籌辦和推動與內地大學的交流。

對於「破冰之旅」的歷史,筆者在此補充一些資料。1955年年底,與中國共產黨有密切關係的陳君葆,策劃組織了香港大學一批英籍教授訪問中國,訪問團獲得周恩來總理接見。這是第一個港大外籍教授訪問團,洋教授「破冰之旅」,象徵意義非同小可。另外,在黃麗松推動港大學者北上交流之前,70年代初已有港大學生和校友自發到內地學習取經,一批「國粹派」學生,更自行組團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朝聖。

1982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香港大學校長黃麗松教搰。(作者供圖)
1982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香港大學校長黃麗松教搰。(作者供圖)

港大歷史圖像的初稿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主要是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港大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全書分為9章,介紹的18位學者和校友,分屬醫學、工程、文史、教育、建築、社會工作、法律及城市規劃8個領域。書中人物有改革開放後港大的第一代領導人物:文史的趙令揚、工程的張佑啟和建築的黎錦超;在加入港大時已卓有成就者,包括工程界的李焯芬、醫學界的梁智鴻和周肇平;還有早年港大畢業、投身商界的朱裕倫和楊栢成。當年北上的年輕學者,有教育界的程介明和白傑瑞;社會工作專業的周永新、陳麗雲和梁祖彬。

有「金刀梁」之稱的立法會前議員梁智鴻,在改革開放初年便頻到內地介紹先進醫學知識和示範開刀。他和內地結緣是始自福建泉州,某天他收在醫院收到來自泉州的電話,邀請他到當地大學和醫院講學和做手術示範。梁智鴻抵達泉州的第二天,40個前列腺脹大的病人在醫院等着見他。他們的尿液需由簡陋的紅色橡膠導管排出,導尿管連接着安全套,以防滑出。泉州醫院的人員說,「你來這裏一周,希望能給他們做手術。」梁智鴻嚇了一跳,說,「我盡量吧。」每次手術都有30、40名醫護人員圍觀,大家擠在手術室裏,靠開窗通風。電力不穩,有時一個小時的手術要做3、4個小時。這次經歷令他下定決心,「為內地同胞竭盡我作為外科醫生的一已之力。這成為我日後的奮鬥目標。」

「金刀梁」梁智鴻1979年在泉州作手術示範。(作者供圖)
「金刀梁」梁智鴻1979年在泉州作手術示範。(作者供圖)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鄭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