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硅谷上周五(11月17日)傳來震撼全球創科界的消息,開發人工智能系統ChatGPT的OpenAI公司內部出現大地震,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有ChatGPT之父之稱的阿爾特曼(Sam Altman)突然遭董事會開除。
Open AI在聲明中表示,阿爾特曼和公司董事會「溝通時並不一貫坦誠」,董事會不再相信他能繼續領導公司,因此將他解僱。
不久之後,另一位OpenAI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董事會主席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也自動辭職,選擇與阿爾特曼一同離開OpenAI。繼而另外3名OpenAI高級研究人員,包括研究主管、評估人工智能潛在風險的團隊的負責人及1名資深研究員也向公司請辭。
微軟回應 被指此地無銀三百両
有科技經濟專家認為,他們突然離任不但只對OpenAI公司本身,也對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未來帶來不確定性。
聲明中指出「溝通」出現問題,但阿爾特曼被炒的箇中原因還是撲朔迷離,業界對此議論紛紛。消息一出,OpenAI的投資者之一微軟便向傳媒解釋它們沒有代表在董事會,因此沒有參與董事會解僱阿爾特曼的決定。
然而此話卻引來坊間諸多猜測,微軟主動解釋也難脫此地無銀三百両之嫌。微軟雖非董事會一員,但其對OpenAI的巨額投資必然對該公司的行事決策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有人質疑微軟畢竟是商業機構,在商言商,可能因為投入ChatGPT的研究所費不菲,而相關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並不理想,所以要求OpenAI換帥。
依賴高效能AI芯片 成本高昂
上述傳言是否屬實還有待證實,但ChatGPT的研究費用高昂是不爭的事實。最近,英國分析公司CCS Insight發布最新報告,預測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ChatGPT的背後引擎)熱潮將逐漸減退,原因是運行及維護此技術的成本過高、以及相關審查法案將會出現。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需依賴高效能的AI芯片來維持運作,因此愈來愈多公司研發自己的AI芯片,但成本非常高。對大型企業而言或許還能應付,但對於中小型企業,這技術實在太昂貴,難以承擔。
再者,全球虛假資訊氾濫,引發世界各地安全風險,「生成式人工智能」近期已是「造謠者」的核心技術,因此不少國家正思考如何去進行監管。例如,歐盟目前已如火如荼地制定人工智能法案;據《CNBC》報道,其中包括若公司欲公布與大型語言模型相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都需先進行獨立審查。此舉將會大大增加開發者的成本,窒礙技術的持續發展。
另外,有自稱OpenAI高層的網民留言指,阿爾特曼在沉重的經濟、個人聲譽的雙重壓力之下欲盡快把公司研發最先進版本的ChatGPT投入市場應用,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OpenAI研究項目。可是董事會卻持不同意見,認為阿爾特曼的做法偏離公司「非營利性」及「實現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使其有益於人類」的核心宗旨,因為屢勸不爽而構成雙方之間的溝通壁疊,因此決定把他解僱。
科研與商業市場 價值觀對立
若然此話屬實的話,筆者認為OpenAI值得科學家尊重,董事會不忘初衷,穩守公司核心價值觀,堅持科學研究、人民福祉至上,不為「五斗米折腰」,在今天科技產業界急功近利的市場氛圍之下,此舉非常之難能可貴。
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引發OpenAI大地震,原因似乎都是與ChatGPT的成本效應息息相關。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礎科研與商業市場運作往往是對立的,兩者的價值觀南轅北轍,在是次事件中再一呈現。
今天世界正處於第四次(AI)工業革命,而這問題尤其明顯及嚴重。「數據是皇者」、超昂貴的運算能力、嚴謹的監管等運作條件均不利通用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最終人工智能技術難免會被大型企業控制,讓世界形成更加嚴重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
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