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須告別舒適圈 迎接疫後新生活方式

疫情對我們開展的「文化工程」迫使我們每個人都走出去,嘗試一些新事物,尤其是在疫情後需要重建很多事物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更好、給我們帶來各種可能的新時代。

回顧筆者一系列的文章,談論疫情及疫情後生活的佔據了相當多的篇幅。現在,疫情已離我們遠去,步入了一個更好的新世代、新常態。但我們真的能融入這一切嗎?

3年的疫情結束後,今年許多學校都渴望重啟和延續他們「失去」的旅程。感謝我的支持者、Wonders Initiatives成員以及教育合作夥伴,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我有機會與許多校長、教師和學生會面;我高興地看到許多人終於願意求變,但遺憾的是,應對變化的方式,我觀察到有不同的方法,良莠不齊。

往昔的微笑重新浮現

對我而言,在這幾個月裏有機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與近千名學生「不透過Zoom」演講,是令人難忘且鼓舞人心的。去年,當口罩令剛剛結束,學生開始願意願意露臉時,我發現他們的笑容消失了,許多學生怯於開口,溝通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阻礙。然而,上周五,筆者應邀在屯門的一所中學擔任嘉賓演講,非常高興看到往昔的微笑重新浮現。筆者與學生的互動非常活躍,學生們也非常熱衷交流。

這是由香港總商會安排的一個計劃,讓學生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在這所和其他曾經參觀的學校,我發現一個趨勢,疫情後父母、教師和學生都急於走出他們的舒適區──從旅行,到海外交流,到實習,以及在疫情前不存在的許多活動──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對變化,社會上的不同持份者都在鼓勵這一趨勢。

我對此感到高興,因為我們終於回到正常,我們也在不斷進步,back beyond normal。疫情對我們開展的「文化工程」迫使我們每個人都走出去,嘗試一些新事物,尤其是在疫情後需要重建很多事物的情況下。許多商店的消失促使初創企業擴大業務;許多舊產業的消失改變了商業世界的運作方式。上一代的舊有方式正在淡出,它們會逐漸消失,一去不復返。

讓學生及早了解現實

我看到學校非常渴望嘗試。但在與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對話中,可悲的是,我聽到了猶豫、保守和懷疑。我理解,這可能不是他們習慣的舊方式;我諒解,這可能是以往在教育界中被視為不可容忍的事情。但他們必須提醒自己,舊日已逝,現在每個人都在離開他們的舒適區,我們正一同建立一個新的世界。

我們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在這個新世界,對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存在很多未知數。但無論你是否接受,他們的存在是有理有據的,他們將成為下一個趨勢,決定我們的世界走向何方。生活在這個時代,事情不僅是你從未嘗試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未曾嘗試。

我欣賞邀請我的許多學校和校長渴望嘗試,我也看到政府正在做同樣的事情,但這遠遠不夠。教育局、學校和辦學機構應做更多。讓我們把校園搬到校外,讓學生更早地了解現實世界。教育是為了培育未來下一代,如果我們不適應未來,教育怎能做得好呢?

忘掉昔日所謂的美好,這是一個更好,一個給我們帶來各種可能的新時代,正所謂「最好的還在未來」(the best is yet to come)。

列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