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建設「金融強國」?

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國家的金融體系發展不起來,那麼實體經濟只能淪為被「割韭菜」的經濟。19世紀的英國,以及20世紀以來的美國為什麼強大?不僅僅是因為實體經濟,更重要的是因為其有效地發展了並壟斷了金融。

導讀:如何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讓合作共贏惠及世界?11月5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正式開幕,鄭永年教授受邀參加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就「高水平開放與世界級經濟平台建構」這個主題展開探討。他表示,建設「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可以吸引世界上優質的資本、優質的技術和高端人才,這也是舊金山、紐約等灣區主要平台經濟技術持續升級的關鍵。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就「高水平開放與世界級經濟平台構建」談些我自己的看法。2022年中共二十大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人口巨大的國家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現代化,以及和平發展的現代化。研究現代化幾十年以來,我發現這可說是最高標準的現代化。

實現現代化需要抓手

實現現代化需要抓手。誰來實現?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如果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就要觀察其他國家是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儘管近年以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目睹由於民粹主義的崛起導致的各種危機──政治危機、治理危機、街頭運動等,但是這些國家的科技依然發展迅速,經濟還在增長。

自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個重要命題以來,人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為何資本主義「腐而不朽」?這是因為人們面臨一個很矛盾的現象。以美國為例,一方面,自成立以來,歷經了內戰、一戰、二戰、越戰、冷戰,再到近幾年的新冠疫情危機,美國可以說是一直危機不斷;另一方面,人們也觀察到,世界各地的優質資本、高水平技術、高端人才卻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

觀眾駐足觀賞帶有尼加拉瓜文化元素的工藝品。(進博會圖片)
觀眾駐足觀賞帶有尼加拉瓜文化元素的工藝品。(進博會圖片)

為什麼美國等西方經濟體一方面危機深重,另一方面卻發展很快?我們需要去解釋這個現象:為什麼世界各種生產要素集中在這些發達國家?我們最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這是因為這些經濟體塑造了幾個「地域嵌入型」的世界級經濟平台。

世界上各種生產要素,包括高端技術、資本、人才,都拼命地往美歐跑,跑了不想走,也走不掉,因為只能在那裏得到發展。儘管美歐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擴散,但是最好的技術還是在美歐,最好的資本也留在美歐。儘管也有西方人才流向其他國家,但是最高端的人才還是留在美歐。

三大開放系統的重要性

回望過去250年工業化以來的歷史,可以發現,歐洲、美國以及後來的日本都有自己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經濟級平台,而這些平台都擁有三大開放系統,即開放的教育人才系統、開放的企業系統、開放的金融系統。這三大系統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美國是世界人才高地,不僅自己培養人才,也積極吸收其他外來人才。(Shutterstock)
美國是世界人才高地,不僅自己培養人才,也積極吸收其他外來人才。(Shutterstock)

首先是開放的教育人才系統。美國是世界人才高地,不僅自己培養人才,也積極吸收其他外來人才。美國在一戰、二戰期間吸收了大量歐洲科學家,在冷戰期間也吸收了很多蘇聯東歐科學家。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向美國輸送了幾百萬的人才。因此,美國國際化程度非常高,以舊金山和紐約地區為例,外籍人口基本上佔40%。硅谷更甚,外籍人口佔60%。誠然,這些外來人口並非都是人才,但也足以表明美國開放的程度。

1945年以後,在不同領域,美國諾貝爾獲獎者很多都是外國移民。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用全世界人才,包括從蘇聯、東歐流向美國的人才來與蘇聯競爭,結果可想而知。今天我們也面臨這樣的情形,美國用世界的人才,包括中國在美的人才來進行對華競爭。我們有越來越多華人學者,因為這幾年美國搞地域政治的原因回國了,但還有很多大量人才都留在美國。所以說,美國人才還是跨國性、世界性的。開放的教育系統,使得全世界的人才都在幫助美國發展。

第二,是開放的企業系統。美國不僅在經濟上保持優勢,還善於利用開放的企業系統來保持自身的優勢。開放的企業制度還促成了大量的世界企業家流向美國。大家可以觀察到,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優秀企業家或是高水平技術流向美國。舉例而言,美國硅谷三分之二以上的獨角獸企業家是一代、二代移民,包括不少中國流向美國的第一代移民。在這一意義上,廣大發展中國家都在幫助美國發展。再者,美國的企業也面向世界。美國的企業是以何種方式進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就是依靠開放的企業制度,主要表現為把產業鏈和供應鏈延伸到世界各地。

第三,開放的金融系統。對教育系統、企業系統的塑造都需要金融服務的支持。美國開放的教育系統和企業系統離不開一個開放的金融系統的支持。

中國要建立金融強國

這樣的經驗對中國意味着什麼?支撐我國經濟增長舊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外貿)逐漸遇到困難,下一步該怎麼走?在我看來,新「三駕馬車」(基礎科研、應用技術、金融服務)很重要。實際上,工業化以來的250多年就是這樣從舊「三駕馬車」向新「三駕馬車」過渡的過程。

基礎科研是政府提供服務的題中之義。美國做基礎科研的實驗室分工明確,要麼在大學,要麼就是國家實驗室。應用技術是企業來承接的,企業是發展應用技術的主體。所以,美國各種工業實驗室大部分都是在企業。金融服務,既要服務基礎科研,也要服務應用技術。

基礎科研實際上並非資本密集型。說基礎科研是資本密集型的,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剛才演講的讓·梯若爾先生(Jean Marcel Tirole)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絕對不是資本培養出來的。據統計,1945年以後,95%以上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大學教授和科學家。這部分群體需要的是興趣密集型、自由密集型──給予他們體面的生活去追求他們的興趣就行了。

讓·梯若爾(Jean Marcel Tirole)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不是資本培養出來的。(Wikimedia Commons)
讓梯若爾(Jean Marcel Tirole)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不是資本培養出來的。(Wikimedia Commons)

應用技術是資本密集型的,風險很大。從基礎科研向應用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華為為例,華為投入大量財力把5G基礎科研轉化成應用。這種轉化是傳統政府做不來的,因為政府不能用那麼多財政資金來投資高風險的應用技術。傳統銀行也不能以存款人的資金來承受風險。正因如此,金融服務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

金融服務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發明的風投體系。風投在二戰後出現,可以說是當代金融經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能夠把民間閒散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風險高、但回報率也高的項目。要意識到,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金融系統,一個國家很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有了基礎科研、應用技術、金融服務這新的「三駕馬車」的框架,上海的角色和虹橋的角色就非常明確了。最近,我一直在各個地方考察。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的區域性抓手,三大區域各有優勢。其中長三角與珠三角最為重要,這兩個地區中的任何一個出現經濟增長問題,整個國民經濟都會受到影響。

在京津冀地區,北京沒有發揮擴散效應,將自身的要素有效地擴散到京津冀的其它城市,反而起到了虹吸效應,把周邊區域的要素都吸引過去。在北京周邊,還有很多貧困地區。

有了基礎科研、應用技術、金融服務這新的「三駕馬車」的框架,上海的角色和虹橋的角色就非常明確了。(Shutterstock)
有了基礎科研、應用技術、金融服務這新的「三駕馬車」的框架,上海的角色和虹橋的角色就非常明確了。(Shutterstock)

深圳的人口超過1700萬,常住戶籍人口600萬還不到,這表明深圳有很多流動人口。而這些流動人口中,有多少是來自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事實上,珠三角九個城市的勞動分工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在廣東省省級統籌之下,合作協調程度有待提高。在長三角,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有效地實現了擴散效應。我今年兩度到長三角考察,印象十分深刻。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各省級行政單位通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來進行協商議事,成立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理事會」,而理事會下面又設立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聯盟」。這恰恰體現了如何在區域一體化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比較地看,正因為基礎科研由高等教育和實驗室來推動,所以北京、上海、廣州這3個高等教育高地同時也成為了科學樞紐(HUB)。在應用技術方面,長三角與珠三角都發展得不錯。但是,金融方面仍然缺位。在下一個階段,如果我們國家的金融服務發展不起來,就很難推進前面「兩駕馬車」(即基礎科研與應用技術)的發展。

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國家的金融體系發展不起來,那麼實體經濟只能淪為被「割韭菜」的經濟。19世紀的英國,以及20世紀以來的美國為什麼強大?不僅僅是因為實體經濟,更重要的是因為其有效地發展了並壟斷了金融。如今,中國已經提出要建立金融強國,這是非常正確的。但如何建立金融強國?這是各位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原刊於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