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5月,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發布了最新一次(2021年)全球43個地區的研究結果。一如所料,香港的小四學生自2006年起連續4屆名列三甲,比上屆躍升一名,排名第二。然而也毫不意外,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仍低於國際平均,排名39。更令人擔憂的是閱讀課堂的投入程度由上屆的包尾,這次是排尾二。當我們一直為香港學生驕人的閱讀能力引以為傲同時,究竟有多少人願意探究他們為何沒有興趣閱讀?又為何不投入閱讀課堂?
我們的語文教學出了什麼問題?
作為前線語文教師,對以上香港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心態,想必會有一番體會,甚至對箇中原因都心中有數。筆者近幾年作為大專院校的學校發展主任,到過多間學校支援發展跨課程閱讀計劃,發現大部分學校的閱讀課堂都只集中在一年20、30篇教科書的篇章,教學目標往往側重在透過課文內容,教授語文知識及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很多學生對閱讀課堂的印象,就像是在應付校內外語文科考試的訓練課堂,要在PIRLS國際閱讀能力的答卷中取得好成績,可謂綽綽有餘。然而,如果香港學校的語文教師及學生仍局限在這樣的閱讀教學及心態,我看不到再過5年、10年,香港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投入課堂程度有什麼可能會有大改變。
學生需要有感染力的教材
不同於中學的中國語文範文教學,涉及許多歷代必讀及精讀的名篇,小學教科書的課文大部分依賴不同教科書商選用的篇章。不說篇章素質的參差高低,單憑這樣有限的篇章,斷不可能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深度與廣度。不管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多高,學生終究不能透過大量閱讀有深度地掌握知識,更遑論將不同知識整合應用。
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真正想學生學到的,很多時都不是老師可教的,所以全球的教育仍會長時間着重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應是一個引導者,絕不應是教材的講解者,課堂上的精心研討永遠只是一個片段的示例而已。在今天及未來無邊際的資訊年代,教師無權也無力去壟斷知識。所謂意在言外,教師可以或應當做的,也許只是鋪好一道學習的彩虹橋,讓學生自己走到彼岸而已。
老師們真正需要費心思的,就是要打破教科書的框框,尋求引入更多更具感染力的教材:透過文學元素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大的感動;透過哲學或成長心理元素讓學生對人生有更多的驚奇與反思;透過歷史與人文元素讓學生更了解世事現況與因果,更有自己的立場和判斷;透過科學科技的資訊與實作,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要取得以上的突破,學校及教師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大力開展跨學科閱讀計劃,以相同主題在不同學科廣泛引入多元化的文本,拓展學生的閱讀內涵與境界。(跨課程閱讀的示例可參閱〈以跨學科閱讀課程及親子讀書會進行閱讀革命〉一文)。事實上,透過這些教材,學生對學習會有更豐富的質感,更能自我建構學習的意義,去尋找老師教不來,也教不盡的廣闊天地。
教材背後是個有魅力的教師
人盡皆知,學生在學校喜愛學習的條件是喜愛所學科目,更根本的原因,很多時就是喜愛老師。不單是愛老師的個人,而更是愛老師的教學、風範與為人。要做「人師」而非「業師」的條件,就是老師個人也熱愛學習,在學與教上都願意不斷尋求突破,願意透過更多有生命的文本與學生對話,成為一種熱熾的生命歷程,並把這生命歷程與學生的學習歷程連繫起來。教師是以自身的生命力作示範,感染學生做人而非求學的力量,最起碼是在求學中做人,或者在做人中求學。
讓我們重塑教育的感染力
筆者自投入教育工作以來,一直在尋求對學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方式。直至讀到Walberg等人自1975年以來,綜合大量實證研究數據,對教育生產力(productivity)的綜合分析,醒覺到影響學習的變項可以包括:成長、能力、動機、教學素質、教學量、課堂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同輩影響及大眾傳媒等。教師甚至家長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不一定是最大!任何教師都一定經歷過,眼見個別學生的學習日漸落後,用盡千方百計卻無法扭轉頹勢時的無奈!老師和父母也許值得反思,有否高估了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力?
眼見政策制定者多大的教育宏圖,學校想為學生爭取多好的成績,教師耗盡多少心力追趕教學進度,費寢忘餐地包羅最多、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生面前鋪陳,苦苦追索。又有不少家長把個人的成敗投射到子女的學業成就上,但我們仍隨處可見弄巧反拙、欲速不達的例子。那並非因為施教者缺乏知識或方法,要發揮教學的最大影響力,抵消對學生學習千頭萬緒、無處不在的種種負面因素,我認為最關鍵仍是教育的感染力。要重塑這教育的感染力,必須以教師的感染力,以具感染力的教材開始,扭轉當下香港學生無可再低的閱讀課堂投入度。
很多人說,教育改革後的教學方式不是授之以魚(學習內容),而是授之以漁(學習方法)。但我認為,更前設的條件,是先讓學生享受釣魚場地的湖光山色,確認釣魚的需要與意義。從今以後,我們要斟酌的教育焦點,不應只在學習內容與方法,而更應在學習的情境脈絡與意義,以及提供這些情境的人、事、物的巨大感染力。我們求取學生測考成績的同時,必須確保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否則我們的教育就只會不斷製造更多高學業成績的心靈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