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大學謝仕榮衛碧堅基金教授、數學系講座教授暨數學研究所所長莫毅明10月7日(星期六)於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中指出,培養未來創科人才需要決策者、私人企業及教育界的投入及支持。他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並提到了科學在未來就業機會中的作用,以及香港中小學生在國際數學競賽中的表現。他呼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以培養年輕一代的科研人才,並鼓勵年輕人在科學和創新領域發揮潛力,在國家科學創新的大潮流中嶄露頭角。本社轉載全文如下,以饗讀者。
曉陽與安琪:
上星期與你們分享了我為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作演講的照片,數學在内地受重視的程度或許讓你們驚訝。事實上,國內的龍頭企業都非常看重數學在科創的地位。全球數學競賽紮根在中國,每年能有超過 5 萬人參加,是振奮人心的。華為全球員工中有超過 11 萬人從事研發,科学家的隊伍中約 45% 從事數學研究。時至今天,香港人都可以參與國家和企業的獎勵與科研計畫,國內在科創方面的種種發展機會也的確與香港的下一代息息相關。
科學家不斷地提出問題與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或者科學實驗,都是爲了推進人類知識的前沿,達到改善人類精神與物質生活的目的。無論是幾何學、電磁學、基因學、密碼學或者人工智能,科研的突破為科學家帶來無比的滿足感,它啟發的技術創新又造福人類。
我的成長故事
你們想知道我的成長和在學術上能有成就的秘訣,也關心在香港下一代成長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在國家弘揚科學與創新的大環境中有所作為。
我成長於李鄭屋邨,還記得附近有一座東漢古墓,曉陽的外祖父是公務員,外祖母是工人,在家勞動。當時經濟條件困難,但家庭生活卻是非常愉快的。在我後來獻給姊姊的詩歌裏,曾經寫過以下的詩句:「孤城漢墓畔,姊弟初長時,夫婦日勞碌,孩兒兩相依。好學聞鄰里,父母皆心儀,父兮尋改善,母兮把家持。」父親受過古文教育,熱愛中國文化,文筆秀麗,寫一手漂亮的書法,又因為做生意的經驗擅長珠算。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搬到慈雲山,姊姊與我就讀於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新蒲崗官立小學,而我對在此度過的時光充滿美好回憶。在家裏受到父親教我珠算的啟發,又在學校裏學了課程以外的速算,我對數學充滿好奇。中文老師努力充實我們的知識,講許多成語故事,教課程以外的内容。還記得三年級就背誦了文天祥的《正氣歌》,又通過參加朗誦隊學懂詩詞的音樂感。六年級因爲英語老師的指點選擇了聖保羅男女中學作爲升中學的首選,升中試過後又得到姊姊的數學老師的鼓勵自學法文。現在看來,老師都特別希望作育英才,眼光絕不止於讓孩子脫貧,而是讓我們在吸收學識的過程中學會自信,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我年少時父親講中國近代的數學家華羅庚與物理學家錢學森、錢三强的故事,言下之意,似乎是希望我們能承先啟後,衝出世界,為民族的未來多所貢獻。就是因爲父親極其樸素的愛國情操和對我的信任,加上老師的啟蒙與鼓勵,讓我小小年紀就大膽地構思生涯規劃,時刻想着如何充實自己,並且很早就學會自學,從來沒有輸在起跑綫的想法。六年級我從剛進中學的姊姊手裏借來平面幾何的教材,獨自學懂來自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幾何。沒有資源,就善用中學圖書館在初中學懂微積分,又從大會堂圖書舘學會來自- 1的平方根的美妙的複數與複平面上的微積分,同時又接觸了近代數學發展的歷史。這些早年的學問,在影響我的學術研究,以致在我去年榮獲未來科學大獎與陳嘉庚科學獎的獲獎内容中還可以看到早年學問的痕跡。而由中小學啟蒙老師的鼓勵以至父親的言教身教啟發出来的例如語言學與詩歌等學問又给了我自信,讓我在縱橫國際學術舞台時能揮灑自如。
中小學教師所能發揮的啟蒙作用未變
時代畢竟變遷了。現在中小學生需要吸收的基礎學問還有電腦科學,其中涉及器材是否完備的問題,輸在起跑綫的恐懼客觀上是存在的。要讓中小學生在將來依賴科創的社會中具備競爭力,除硬件外還有教育的問題。由於資訊繁多,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時刻在演變,我認爲最晚在初中老師就需要同時擔當起導師的角色,在滿足課程要求外適當地引導學生發現他們的興趣與天賦。中小學教師所能發揮的啟蒙作用從來沒有改變。我深信學生時代我那種如沐春風的愉快學習經驗恰恰是老師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社會需要創造條件讓老師重拾當伯樂的樂趣與社會價值。
包含數學、電腦科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以至各種工程學科的科創知識會越來越在未來的就業機會上起坐着重要的作用。具備這些知識能讓年輕人可以參與金融、物流、醫療、生物科技、氣候、環保、教育以至企業管理等種種工作。同時,大學的科研中心以至企業的研發部門會不斷尋找科創人才。因此社會需要兼顧科技教育的普及,又需要培養一批科研人才。
培養年輕一代科研人才需更多支持
香港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屢有不俗的表現,有心人士也舉辦了中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以數學論文為目標的科研競賽。多年來,我也遇上不少頗具自學能力與數學天賦的參賽者。今年 6 月我在香港大學出席了一場與香港以至大灣區大約 300 名愛好數學的中學生對談的活動,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學生熱烈的提問。我們的中小學生中肯定有許多充滿夢想的苗子,他們盼望有朝一日能在科研的國際舞台上一展所長。如何為他們提供一個更有利於實現夢想的客觀環境是決策者、私人企業以至教育界一道重要的課題。
在我高中畢業的年代,如果希望成為數學家,幾乎別無選擇地需要到國外深造。時至今天,香港的數學研究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完全可以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數學研究人員。就以香港大學數學系為例,不乏完全在本地培養出來的科研人員,包括這兩年獲頒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的學者。大學也在積極擴建推動國際交流的數學研究平台。我們的數學研究所培養了中國科學院數學學科最年輕獲選的院士,而我去年獲獎的工作也得益於研究所提供的國際合作機會。
科創是香港的未來,期望香港更多熱愛科學的年輕人勇於嘗試,在國家科創的大潮流中發光發亮。
順祝安康
毅明舅父
2023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