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劇《親愛的·柳如是》說起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柳如是是誰?一般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

柳如是走上香港舞台

話劇團的宣傳小冊子這樣介紹柳如是:「柳如是,明末清初歌妓,『秦淮八艷』之首。她心繫家國,性格節烈;她愛情至上,至死不渝;她忠於本我,貧不移,富不屈。清兵入關,朝代更替,她在歷史的夾縫中活成傳奇,被譽為『女俠名姝』,為後人敬仰。」70多個字簡單概括了一代名妓的一生,話劇劇情基本上圍繞這個故事大綱發展。

當然,要把柳如是一生在3個小時內呈現在觀眾眼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3個小時的話劇只能讓觀眾很片面的認識柳如是,但這已不錯,起碼讓柳如是終於走上香港舞台。

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口授《柳如是別傳》內容,由助手記錄成書。
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口授《柳如是別傳》內容,由助手記錄成書。

成其事者主要有兩大功臣:此劇的文學構作張秉權博士和導演潘惠森。張秉權讀完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及有關文獻後,向身兼藝術總監的潘惠森建議話劇團把柳如是這位奇女子事蹟搬上舞台,潘聽完張簡述柳如是故事,一拍即合,終於成事。筆者9月10日到大會堂劇院觀看此劇,總的印象是扣人心弦,除了半場小休,整齣劇45個分埸一氣呵成,觀眾反應熱烈。

演出後,張秉權、潘惠森和形體構作楊雲濤跟觀眾座談交流,筆者提出,劇團演出《柳如是》乃「大膽、冒險」之舉,因為陳寅恪用了十年時間才寫成《柳如是別傳》,話劇團如何能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而且香港少人認識柳如是故事,這會否影響票房收入?潘惠森答得斬釘截鐵:「我就是要向高難度挑戰!」他說幸得張秉權的建議,《親愛的·柳如是》才能跟香港觀眾見面,柳如是也終於登上香港舞台。

20世紀中國 文史學界兩大謎團

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只能口授《柳如是別傳》,由助手黃萱記錄。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鈎稽沉隱,以成此稿。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此書是陳寅恪生前最後一部巨著,寫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1953年開始撰寫,至1964年夏天完稿,但因為文革遲遲未能出版,直至1980年8月始能面世。

筆者初識柳如是事蹟,就是透過閱讀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這部80萬字的巨著實在「難啃」,看了幾次也莫測陳寅恪的高深。陳寅恪的學術地位崇高,傅斯年說:「陳先生學問,近300年來一人而已」,為何一代史學大師會窮十年精力為一個晚明妓女立傳?這和王國維為何自沉頤和園,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文史學界兩大謎團。

陳寅恪晚年窮十年精力,完成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
陳寅恪晚年窮十年精力,完成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

從《柳如是別傳·緣起》一章,可以看出陳寅恪對柳如是的同情與重視,尤看重她的民族氣節,稱之為「女俠名姝」。表面上看來, 陳寅恪因為同情柳如是,所以要替她立傳、為她辨誣。但如果純粹出於同情,或者要表揚傳主的民族氣節,陳寅恪可以選擇歷史上其他更為典型的仁人志士做文章。因此有論者認為,陳寅恪寫柳如是,正是想以柳如是在明朝亡清後堅持抗清的事蹟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堅持自己學術自由,精神獨立。

陳寅恪當時所處的大時代,他一生堅持的正統史學,正受到史無前例的挑戰。也許,陳寅恪是要借柳如是替自己說話。總之,如何解讀《柳如是別傳》,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大家不怕「難啃」的話,不妨找套《柳如是別傳》來細讀,總會有所得着。

香港話劇團把柳如是事蹟首次搬上香港舞台。
香港話劇團把柳如是事蹟首次搬上香港舞台。

《親愛的·柳如是》劇照。
《親愛的柳如是》劇照。

鄭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