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深圳有說不盡、道不明的「雙城記」故事;而「搶客」的主題,又使這個話題歷久常新。無論是香港客北上消費,還是深圳客南來血拼,過去短短幾十年光景,置換角色不知凡幾。值得回味的是兩地政府在歷次交鋒中的應對手法,從中窺視兩地政府在對陣中的表現,找出其中規律,預示兩地未來發展走勢。至於香港或者深圳贏了多少個回合,已經毫無意義。
說香港「不戰」是天大的誤會,從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一直都是阻撓港人北上的,而且沒有因為回歸的巨變,或者融入大灣區的政策而有所收斂。目前由紅磡到羅湖的單程八達通票價是40.6元;從紅磡去上水,只收10.8元;從上水坐一站到羅湖,則收取25.7元。按平均紅磡至上水每站約需1元計,上水到羅湖的價格是平均收費的25倍。
深圳價廉物美好玩 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個老問題離譜之極,但已習非成是,沒有人再去質疑。過去港英政府的解釋是,邊境人員開銷需要從鐵路票價中補償。所謂邊境人員包括警察、海關、檢疫和入境處。港英政府認為,來往香港與深圳的旅客為旅遊或商務往來人士。「邊境」一詞雖棄用,從香港已經回歸祖國,特別是今年要融入大灣區的角度看,收取鐵路附加費或者過關費的說法,顯然是政治不正確了吧。
深圳也曾「開戰」。1994年羅湖商業城開業,一時間成為港人趨之若鶩的去處,內有各種賣翻版貨的商店、南北美食,後來還發展到有粵劇樂隊承包出租店舖,為香港發燒友北上唱曲自娛;近年有牙醫提供種牙服務,價格比香港便宜一半有多。「戰事」發生在商業城開業的頭幾年,深圳希望北上消費港人在深圳過夜,拒絕延長羅湖口岸通關時間。最後不知是如何「幡然醒悟」,發覺延長通關開放時間,少了過夜客,但方便更多人隨時往返,反而生意更多。
深圳受歡迎的「景點」愈來愈多,樓高4層的書城在1996年建成;商品大雜燴的東門步行街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形成規模;華強北不斷推出愈來愈先進的電子產品。深圳不用做什麼去使香港喪失戰鬥力,以價廉物美好玩,已經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香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香港雖然早已喪失購物天堂的美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然能夠吸引很多內地人來港購物,廣東道名牌店門外經常排長龍,則是明證。至於一度淪為「戰區」的上水,是水貨客的集散地,據說其實水客以港人居多,即是說深圳消費者可以負擔水貨客的「水費」,毋須來港都能享用港貨。及至最近,港貨可以在網上買得到,更多的是乾脆棄用港貨,上水也就回復平靜。
香港限制旅客帶奶粉十分複雜,不去評說;疫情封關幾近3 年等導致「深港無戰事」,也不去說它。問題是疫後如何復常、什麼才叫常、有沒有新常態。
香港融入大灣區,是疫後的頭等大事,粵港兩地都要認真對待。過去幾年,特區政府不斷為港人北上創業、從業提供方便,大灣區城市也有很多優惠政策,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嶄露頭角。然而,作為香港,領導人不斷催促年輕人離開香港,怎麼說也說不過去;加上這2年出現移民潮,人才匱乏,政府官員不但不叫港人北上,還發動搶人才大戰,甘詞厚幣,也吸引了10多萬申請者。但這些人取得身分證後,很多是返回內地居住的,不要說刺激樓市,連消費市道都刺激不了。
過關交通逐漸恢復、手續愈漸簡化,港人北上消費不斷增加。香港特區政府自我開脫的說辭是,港人喜歡到外地消費的習慣,一時難改。
特區政府大概以為敵不動、我不動,「戰事」就會逐漸平息。上周五(15 日)深圳發改委發布「促進消費21條」,內容包括刺激買汽車、家電政策,職工可以全數提走每月的住房公積金供款用於交房租,希望剩出錢來消費;政府還主辦500多場促銷活動,包括跟香港幾乎是同名的「夜間經濟大會」。
深圳實際人口2000多萬,加上吸引鄰近的東莞和惠州居民,市場之大,無與倫比,按道理毋須將搶客的槍頭對着香港。但綜觀這21條,有3條是針對吸引港人消費的,措施除了將餐飲娛樂等旅遊項目拓展到醫療健康、美容健身、修車保養等,另專門打造10 個「港人旅遊消費服務示範區」;還打溫情牌,面向深港異地家庭和親友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
消費行為全由市場決定 政府唯一要降交通成本
香港也並非以不變應萬變,啟動「香港夜繽紛」,勸說已經「改邪歸正」過健康生活的港人,重新出來「夜蒲」,成效有多大還有待觀之。政府官員口口聲聲說要吸引深圳人南來過夜生活,相信國慶煙花的確有吸引力;但璀璨過後,是否持續,難以估計。惟特區官員起碼表現出一股「不和不降」的精神。
香港與深圳並非一定會永遠「糾纏不清 」。政府之間是否搶客,是政府的事情;港深居民願意去哪裏消費什麼,完全是市場決定。政府唯一要做的是降低交通成本,首先從高鐵票價及免除羅湖、落馬洲附加費開始。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