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作爲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張教授對於傳統文化有着濃厚興趣,更充滿感情。他認爲最好的國民教育就是學好中國文化。而文言文,則是進入文化殿堂的重要工具。至於如何學好古文,他認爲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誦。

編按:張五常,產權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已經成為眾多香港考生準備應試的必讀之物,甚至被納入學校的補充教材中。一名學者之觀點主張,影響公開考試課程如此深遠之事例,於香港教育史上亦可謂前所未見。張五常教授近年來鮮少接受媒體訪問,這次應一位初中生邀請,暢談80多年來做研究學習的心得,回憶當年向世界一流經濟學大師請教的那段求學時光,並真誠地傳授了學習中文的獨門秘訣,以期給予年輕人的有價值的指引。

承接上文:〈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5-1〉

張教授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除了本行經濟學,他對於傳統文化也有濃厚興趣,多年來身體力行,筆耕不輟,寫下了許多見解獨到,趣味盎然的文章。

早在2012年,他就發表了《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認爲最爲理想的國民教育,就是學習中國文化,愛中國文化就是愛國。

由於種種原因,香港人對西方文化和英語趨之若鶩,張教授對此不以爲然。他認爲作爲中國人,了解自身文化本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因爲在古文中,有許多有關國計民生、外交政策、人事管理的名篇,極具參考價值。(wikimedia commons)
因爲在古文中,有許多有關國計民生、外交政策、人事管理的名篇,極具參考價值。(wikimedia commons)

即使從功利上來説,懂得中國文化,對於職場工作也有很大幫助。具備中國文化底蘊,無論在面試或溝通上,談吐肯定不凡,即使在公司決策上,也具有與衆不同的見識。

因爲在古文中,有許多有關國計民生、外交政策、人事管理的名篇,例如,《范雎說秦王》、《唐雎說信陵君》、《諫逐客書》、《過秦論上》、《朋黨論》,當然還有我們最爲熟悉的《出師表》,這裏每一篇都是經國大業,出謀獻策的鴻文,極具參考價值。

當然,撇除功利角度,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無比豐富的知識殿堂,可以熏陶性情,增加見識,爲我們定下文化坐標,確定身份認同。當然,懂得歷史和文學,即使去旅游的時候,也能夠從小見大,充滿情趣。

張教授認爲背古文好過背宋詞,背宋詞好過背誦古詩,魏晉文章也相當重要。他舉出了好些值得背誦的古文,例如《蘭亭集序》。(wikimedia commons)
張教授認爲背古文好過背宋詞,背宋詞好過背誦古詩,魏晉文章也相當重要。他舉出了好些值得背誦的古文,例如《蘭亭集序》。(wikimedia commons)

如何學習文言文

中國文化的載體就是文言文,但這種文體也令香港學生聞之頭痛,或者予以逃避,或者全然放棄。故此我也借此機會向教授請教如何學習文言文。

教授認爲,文言文是白話文的源頭,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進入中國文化殿堂的不二法門。

那如何學習呢?他的方法相當直接了當——背誦。他認爲這就好像臨摹書法,王羲之如何落筆,我們就依樣畫葫蘆;蘇東坡怎麽說,我們也亦步亦趨。只有模仿古人的心態和思路,進入文言文的語境,我們才能真正進入中國文化的廣闊天地。

那哪些文章適合背誦呢?張教授認爲背古文好過背宋詞,背宋詞好過背誦古詩,魏晉文章也相當重要。他舉出了好些值得背誦的古文,包括《蘭亭集序》、《弔古戰場文》、《前後赤壁賦》、《滕王閣序》,還有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所寫的《書譜》。

他回憶7歲時從香港逃難到廣西,曾跟一起逃難的一位古文老師學習詩文。他白天在原野替老師找些破碎木材,晚上予以挑燈夜讀。當時的情景是「老師用火光照着幾本陳舊不堪的古文與詩詞,搖頭擺腦地朗誦,我在聽,過耳不忘。不懂內容,也不知文字怎樣寫。長大後內容逐步消化,也就懂了」。

故此,張教授曾經在文章中發出以下建議,

「朋友,強逼你的子女背誦吧。背古文,從小背,不需要明白,背了再算。長大後,背得出就砌得出,字數的多多少少,或什麼平仄音韻的,背得出是不用多學的。」

我不由得問道,不明白那些古文字,真的沒有問題嗎?

教授說一點也不要緊。只要背誦到一定程度,那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懂得了,這就是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何用字也不用着急,背誦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夠將文字一個個「砌」出來了。

對於中國語文的「砌字」,他曾有如此看法,

「中國傳統文字不講文法,而是講砌字。砌得好是贏,砌得差是輸。所有古代的才子都靠砌字起家。中文重視音韻,要論平仄,……講字數。既然論平仄,講字數,除了砌字沒有其它辦法。引進西方的文法會擾亂了文氣,毀壞了節奏,不容易寫出像樣的中文。」

教授同時也談到了英文學習,在此他介紹了一本教導寫作的英文小書《The Elements of Style》,很值得參考。(Amazon)
教授同時也談到了英文學習,在此他介紹了一本教導寫作的英文小書《The Elements of Style》,很值得參考。(Amazon)

學習語文  勿走歧路

這裏不由地談到了用西方語法與文言文的話題。張教授感嘆目前用西方語法來教導古文,實在是本末倒置,違反了文言規律和特性。因爲文言文從來都沒有語法,注重的是前文後理,變化靈活,規範是在互動中產生,而沒有具體格式。

他認爲五四時期,胡適等人引入標點符號是正確的,需要分段也是對的,但是引進文法,那真是「胡說八道」,「不要信任傻瓜說的」。古人哪懂文法?蘇東坡是否要學好文法,才能寫出那些流傳千古的鴻文?他最後的評語是──「中文文法,不三不四」。

故此,用背誦法來學習古文,日積月累,自然就能寫出好文章。他更認爲只要將白話文和文言文混合使用,就是與時並進,是很好的表達方式和精彩文體。

教授同時也談到了英文學習。在此他介紹了一本教導寫作的英文小書《The Elements of Style》,很值得參考。此外還可以背誦《聖經》,尤其是《創世紀》,文字相當優美。

他認爲英文並不容易學,原因有二。一是動詞變化多,不容易用得好;二是常用的字彙遠比中文多,意思略為不同,稍有差池就變為下品了。

最後談到了平仄,教授認爲非常重要,因其具有一定規律,念起來聲韻悠揚,是學好古文的竅門。他回憶自己的平仄是王深泉(筆名舒巷城,香港5、60年代的著名作家)教的,一點也不難,還即場示範速學平仄法——「任何字的音塞得下去「何」、「車」兩個字就是平,塞不下去就仄,就這樣,畢業了,一秒鐘!」

看着他得意的樣子,似乎沉醉在70多年前在西灣河的街頭巷尾中,向那些奇人異士求學問道的美好時光。

施悅曦:

拔萃女書院中三學生,生於梧桐葉落,桂子飄香之時。從小熱愛音樂和閲讀,是學校合唱團、管弦樂團(大提琴)、古箏樂團、模擬聯合國校隊及中文辯論隊的成員。對每事好奇,喜歡看四季變換的顔色,聆聽八方人士的話語。

施林海: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事中醫藥行業,師從歐陽衛權教授和李賽美教授,近年參與李賽美教授主編之《名師經方講錄》系列叢書,擔任副主編。平素醉心攝影、盆景、奇石及舊物收藏,篤信文化和藝術能夠豐富人生。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憑欄瑣記專欄作者。

張五常專訪 5-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