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近日由中國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文物歸家的主題在中國觀眾中引發了極大共鳴。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其歷史與豐富的藏品,早已聞名遐邇,大多是當年成為「日不落之國」的輝煌時代所累積的財富,包括無數從中國掠奪回來的奇珍異寶,近日竟然傳出藏品失竊的醜聞。無獨有偶,近日由中國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

文物歸家的主題在中國觀眾中引發了極大共鳴。尤其是在第三集大結局中,玉壺帶回了在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年代,被非法掠奪,然後運往英國的中國文物們的家書,字字泣訴,感人至深,數世紀前的血淚史,引起強烈的民族感情與共鳴。

二戰後英國逐漸衰敗 脫歐加重社會問題

9月5日,全英國最大的地方政府伯明翰市政委員會(Birmingham City Council)頒布第114條通知,宣布自己實際上已破產。英國近年也有不少地區政府發出第114條通知,根據一份針對英國47個市政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顯示,至少5個地方政府正考慮是否宣布破產,包括肯特(Kent)、黑斯廷(Hastings)、德比(Derby)、修咸頓(Southampton)和吉爾福德(Guildford)。

9月7日,英國BBC的中文新聞報道香港尋求庇護者在英國面臨的困境,他們的噩夢、無助感與生活拮据,令人搖頭嘆息。正是「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的寫照。

《易經》的智慧早已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否極泰來、衰極必興」是宇宙的定律。對香港人來說,正如黃霑在《家變》一曲中的名句「變幻原是永恆」,無論多輝煌的功業,總有一天會衰敗,甚至灰飛煙滅,然後在機緣巧合下,又有再重生的機會。

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其後打敗荷蘭,繼而擁有海上霸權,成就了「日不落之國」,其版圖與功業,除了12世紀縱橫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外可以相比外,確然顯赫一時。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崛起,英國則逐漸衰敗,自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即現今的歐盟。但在民粹主義與網絡攻勢下,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

自此以後,英國的政治與經濟每況愈下,如今更陷入破產潮,可見在民主制度中,單以投票決定國家未來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民眾大多缺乏高瞻遠矚的全盤視野,多以短視的私利為重,深受媒體宣傳的影響,容易被有心人所操控。加上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缺乏獨立的國策,政壇動盪,但看如何不合理地硬要把已建立好的華為系統拆卸,浪費資源,建設倒退,就可以預測到她的未來,發生地方政府的破產潮,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政府陷入經濟困難,民間亦絕不好過。2019年香港的社會動亂,是中美博弈中的一個交鋒,是美國處心積慮要遏制中國復興的陰謀,卻毒害了多少無知的年輕人,當年在混沌中參加了「黑暴」,以英國發出的BNO移民,如今卻得不到香港政府的承認,無法回港辦正式護照,一旦英國拒絕他們成為英國公民,將淪為無國籍人士,其悲慘命運可知!流着中華民族的血,身為中國的香港人,卻毫無家國情懷,崇洋媚外,這是誰的錯?

從傲視全球到腐敗無能的清朝

最近香港的故宮博物館以乾隆皇帝為主軸,展出了多件精美絕倫的稀世奇珍,琳瑯滿目,因為繼承康熙與雍正的功業,乾隆更被稱為「十全老人」,代表了近代中國最繁華的鼎盛時期,是當時全世界最富庶的國家,其版圖覆蓋甚廣,形如海棠葉。

但盛極必衰,從功業蓋世、傲視全球的鼎盛,到腐敗無能,清朝自康熙皇帝以來直至滅亡,共喪失4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清朝最耻辱的三個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和《馬關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税款協商等事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香港就是在《南京條約》中被迫割讓给英國。

八國聯軍入侵,更是深重的國恥。期間被掠奪的國寶無數,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國200多家博物館裏,存放的中國文物至少有164萬件。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有2000餘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內很多中國文物在陳展時擠在一起,沒有名字,只有編號,可見他們的無知。有的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摸。還有不少中國文物被切割,毫不愛惜,讓中國人看了,實在心疼。而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寶物隨處亂放,不出現失竊的罪行才怪!

辛亥革命推翻腐敗的清朝後,百廢待興,群敵環伺,中華民國時期受到列強繼續侵佔中國國土,包括英國、法國、日本、蘇俄等,從地圖可以看到被侵佔的國土,台灣也在其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原來是「海棠葉」的國土,已變成「大公雞」。

國人的正氣 家國的情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由小軒作詞、譚健常作曲、由費玉清演唱的《夢駝鈴》?它表達了行走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商人們對家國的思念,對當年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造成的國土淪喪、同胞分離的慨嘆和無奈,表達出強烈的歷史滄桑感。我很喜歡這首歌,旋律優美,感情豐富。

這次《逃出大英博物館》連續三集視頻,能夠得到廣大觀眾的共鳴,因為它以現代手法,成功地喚起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抒發內心潛藏已久的屈辱,正值中華盛世在望,雪恥機緣漸近,更激發起同胞們的愛國心。根據《易經》的智慧,中國經歷數世紀的衰敗,如今的復興,是歷史的必然,只要看看下面這張圖,便會很清楚如今的國際形勢,為什麼我深信中華盛世的來臨!

乾隆以來,國勢日衰,至宣統而滅亡。此時正是中國數千年來最衰弱的時刻之一,而此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強盛,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才會被東瀛小國欺負,殺我同胞3000萬!而日本與大英帝國亦與二次大戰後逐漸衰敗。新中國的成立,標示着中國否極泰來,在艱苦奮鬥中重新站起來,其後的經濟奇蹟,更是舉世矚目,但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須努力」!如今中美博弈,如火如荼,也是成功前必須克服的障礙,而從《易經》的智慧中,我們看到美國的衰敗,也是歷史的必然,因此盛世的來臨,不會太遠!

《逃出大英博物館》最成功的地方,是採用類似愛情故事的現代手法,吸引年輕人的眼球,選角極有心思,女主角「玉壺」清新脫俗,靈巧跳動,雖然身穿古裝,但很有時代感,令人喜愛不已;男主角亦溫文爾雅,兩人配搭,天衣無縫。故事簡單而略帶懸疑感,而第三集大結局畫龍點睛,帶出濃厚的思鄉與家國情懷,令人回味無窮。實在是難得的傑作,一洗過去傳統比較古板的愛國宣傳。若大家未曾有緣看過這些視頻,我建議大家立刻去看看,只要在網上搜尋「逃出大英博物館」便可找到!

家國情懷是發自內心的感情,必須要引起共鳴,才能真正認同,際此社會風氣愈來愈功利和自私,教育與文化氣氛,顯得份外重要!若能培養出國人的正氣,如宋朝大儒張載所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成為頂天立地,憂國憂民的國民,若真如此,則何患盛世不臨?

註:本文為作者網上節目《屈機論》第63集講稿(https://youtu.be/YINMlFMdii4?si=1Wz2OIzGn8dre7yc)。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