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對母校的3種表態

教育是一種信仰,是以學生為本,培育他們全人成長的良心事業。情義長存,儲存學生的長處,刪除學生的壞處,足矣。

小學、中學的畢業禮,參與次數無法計量的了,不同角色赴會,百般感受自然有異。品與學深度與闊度幾何?學生此刻回望母校,心有所載,口有所宣。

批評還是感恩?

一位6年前通過「叩門」入讀的同學,於畢業禮當天,與父母一起帶來一束向日葵鮮花,送贈予當年錄取他的校長、現已轉任校董的筆者,並附上文字的感謝卡,內文寫着:「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6年前的幫助,至今未忘……一點一滴匯成學海,一生一世難忘師恩。」學生的手筆,句句觸動教者的心。思索良久,離開學校的崗位已有一段長日子,還能有如此珍貴的Bonus,心情有愧卻是欣悅,在未來教育路上是受激勵的。

當年今日,師生結緣與否,時間與相遇,感受好與壞,還是多元的,角色決定被學生接受多寡的道理,同屆畢業的,對當年校長及老師們的感受會不一樣。「無甚感覺,無甚接觸,畢業離校,師生緣也就自此告終,也無風雨也無晴,街上相遇,還原陌路人甲乙丙丁。」相信,對中間劃線的,對母校如此的第二種表態,為數也有一些。

學校着重群性教育,對鍾情無限自我,個性要發揮自由最大的早熟的、要特立獨行的、要擺脫學校規矩桎梏的,畢業離校時,對「母校」負責整體行政及紀律的部門或校長或老師們,怨懟可能持久。6年中學的生涯回憶,會批評不斷。這是第三種對母校的表態。

教師天職 毋須額外獎賞

教學育人的,遇到畢業生第一種表態,當會視為精神上最重的額外獎賞。但教學專業,嚴而有愛,遇上第二及第三種的表態又何妨,以生為本,真心誠意,引領他們踏上「品學共融」裝備人生的大台階,這是校長及老師們的天職,毋須什麼額外的獎賞。

萬物長,放眼量,教育是一種信仰,是以學生為本,培育他們全人成長的良心事業。情義長存,儲存學生的長處,刪除學生的壞處,足矣。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