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博弈下孔子學院的未來

觀微知著,看看最近微軟的比爾蓋茨也被中央領導人親自接見,而美國的國務卿布林肯卻苦苦「哀求」才能勉強去中國訪問,其中自有玄機。明乎此,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將無可限量。

由沙特阿拉伯蘇爾坦親王大學和深圳大學共建的蘇爾坦親王大學孔子學院,6月4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揭牌儀式。蘇爾坦親王大學校長艾哈邁德表示,孔子學院將為沙特青年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提供寶貴機會,也將為推動沙中兩國文化和經濟交流合作發揮積極作用。中國駐沙特大使館臨時代辦殷立軍表示,近年來在中沙兩國領導人的引領下,雙方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拓展。目前沙特已有4所大學開設中文專業,8所中小學開設中文課程。這是深圳大學與海外院校合作共建的第一所孔子學院。

同時在英國卻約有30所孔子學院卻面臨關閉的命運。而在巴基斯坦的孔子學院卻遭受到恐怖組織的襲擊。當孔子學院逐漸退出美國之際,台灣卻趁機推出「華語教育」,可見文化離不開政治。當中美博弈如火如荼,東升西降的大格局逐漸形成,孔子學院正面臨一場不見煙硝的戰爭。

成立孔子學院 培育中文群體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易經》大道之源,儒道皆源於此。東漢末年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亦吸收了中華文化的養料而發揚光大。儒家入世處事,重倫理道德;佛家出世治心,論因果、緣起性空;而道家則超然於世,重性命雙修,出入世間,能俗能仙。其餘諸子百家,則各擅其長,中華文化傳承先哲的智慧,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亦因為其間浩瀚無涯,後學者機緣各異,修為不同而見仁見智,形成不同的門派!

孔子學院的成立,是中央非常重要的文化策略。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若要讓世界明白中國和中華文化,必先培育了解中文的群體。有一次,我在講《孫子兵法》,座中除了兩位外國人外,全是香港人,開宗名義,我就說:「兵者,詭道也!」這5個字,懂中文的一聽就懂,但要用英文解釋清楚,卻費了不少唇舌,因為他們沒有中華文化的基礎。

孔子學院的任務,有如世界各地的英國文化中心(British Council),多年來扮演着推廣英語及西方文化的角色,藉當年「日不落之國」的餘威,接美國的興盛,使英語成為國際商界上通用的語言,這一趨勢,製造了許多職位給英語教師,營造了龐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亦造就了許多人的一個錯覺,以及崇洋媚外的心態,以為英文就是最好、最有文化的語言!其實這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中文與西班牙文。

孔子學院的任務,有如世界各地的英國文化中心,多年來扮演着推廣英語及西方文化的角色。(英國文化中心Facebook圖片)
孔子學院的任務,有如世界各地的英國文化中心,多年來扮演着推廣英語及西方文化的角色。(英國文化中心Facebook圖片)

中美博弈 孔子學院被迫關閉

當中國的復興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時,全世界想學好中文的需求亦相對提高。因此,孔子學院的成立正是順應潮流,實有其必要,可說是中央一項高瞻遠矚之舉。根據中國駐英大使館教育處的數據,目前英國有29間孔子學院,148所孔子課堂,為歐洲各國之首;其中蘇格蘭有5間大學設立了孔子學院。《泰晤士報》稱在過去15年間,蘇格蘭5間大學接收來自中國相關機構共1300萬英鎊(約1.16億港元)的資金,折合約1500萬美元(約1.17億港元),維持孔子學院運作,可見中央非常重視拓展孔子學院的全球策略。

但在中美博弈的陰霾下,這個極度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卻在政治的爭鬥中被抹殺。英國首相辛偉誠在7月份競選時承諾,當選後將關閉英國國內30間孔子學院。有幸蘇格蘭的大學正希望與英國官員緊急討論,嘗試阻止關閉孔子學院的計劃。

現任愛丁堡大學的校長,正是香港大學前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因為他比較了解香港和中國,所以表示孔子學院並非安全威脅,主要是處理文化事務的小型學院,對大學政策沒有影響;且英國政府對蘇格蘭的孔子學院沒有太大管轄權,因為他們屬於蘇格蘭政府的權利管轄範圍。他質疑,英國首相能否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蘇格蘭。不過,從種種跡象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因為對中國的敵意,孔子學院的未來正舉步維艱。相信只有在中美博弈中,只有待美國徹底改轅易轍,方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英國首相辛偉誠在7月份競選時承諾,當選後將關閉英國國內30間孔子學院。(亞新社)
英國首相辛偉誠在7月份競選時承諾,當選後將關閉英國國內30間孔子學院。(亞新社)

文武並重 可培育博學全人

孔子被儒家推崇為「大成至聖先師」,是儒家的鼻祖。儒家重六經與六藝,強調文武兼備,絕非一介書生。所謂六經,就是《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易經》和《春秋》6六部經典,其中《易經》為群經之首,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蘊含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事物變化的原理,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應該學懂;所謂「六藝」即是禮節、音樂、射箭、騎馬、書法和數理,可見當年孔子強調的是博學「全人」,絕非像今天許多的教育制度,把學生訓練成專才,只懂自己的專業,其他一竅不通。

加上西方文化注重人權,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因而形成許多人與人間的糾紛,需要法律來制裁。若孔子學院能夠秉承儒家思想,當能以德服人,感化眾生,並以六經與六藝去展示中華文化的優秀哲學與藝術,當然六藝中的騎射,應要與時並進,改為武術,文武並重。但根據資料所得,孔子學院的任務並非如此,主要是集中在教中文,偶爾加上書法、繪畫等,重文而缺武,有些教太極拳則僅作健身之用,完全沒有自衛與自強的意味;可能他們認為武術是屬於另一個世界。

從古至今,中國人經歷過多少亂世的教訓?每次改朝換代,大多是生靈塗炭,因此自衛是必須的。中文的「武」字認為「止戈」,只有自強不息,擁有實力,才能抵禦外侮,保護自己,止亂和禁不義。因此,保家護國,習武是男兒必須的技能。歷史上,許多帝王皆文武全才,其中一個最出色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自小非常勤奮,因此除了文才出眾外,更練就一身高超的武藝,成就了他的傑出功勳,自許「十全老人」!很可惜,隨着現代社會改變,武術被許多各色各樣的運動所代替,甚至以為練武者多為好勇鬥狠之士,極為可惜。

中文的「武」字認為「止戈」,只有自強不息,擁有實力,才能抵禦外侮,保護自己,止亂和禁不義。(Shutterstock)
中文的「武」字認為「止戈」,只有自強不息,擁有實力,才能抵禦外侮,保護自己,止亂和禁不義。(Shutterstock)

團結全球華人 以德以理服人

際此中美博弈如火如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更不斷污衊中國、歧視華人,海外華僑的處境實令人擔心。孔子學院除了弘揚中華文化外,更應鼓勵學武之風,藉此團結全球華人,使他們強身健體之餘,更可有效地保護自己。因為中華武術的特點,就是以弱勝強,而且極重武德,絕不恃強凌弱,致志伸張正義,更是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在這種道德精神的驅使下,破除海外中國人那種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避世心態。作為寄人籬下的異鄉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就是力量,若真如此,相信再沒有一個異族人,敢欺負中國人!

中華文化為什麼強調文武兼備?為什麼叫「劍膽琴心」?因為:

劍可除書生之怯懦
琴能平才士之驕矜

若要真正弘揚中華文化,必先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優劣之處。然後針對西方文化的弱點,以德、以理服人,讓西方人明白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文化裏的「大同世界」觀念;為什麼中國時常強調建造人類共同體,共存共榮。

從歷史的教訓,就看到西方國家以強凌弱的霸權與掠奪文化。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發表報告,定義中國為「夥伴、競爭者和體制對手」,因為中國「試圖以多種方式,重塑現有的國際秩序,愈來愈強勢地確立地區霸主地位,一再抗衡他們的利益。」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復興,使他們原來的「霸權」和「國際規則」感到極度不安。在東升西降的大趨勢下,俄烏戰爭的深遠影響,中美博弈的結局已經逐漸明朗。

觀微知著,看看最近微軟的比爾蓋茨也被中央領導人親自接見,而美國的國務卿布林肯卻苦苦「哀求」才能勉強去中國訪問,其中自有玄機。明乎此,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將無可限量。除了教導外國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使海外華人的子孫能有機會學習中文與中華文化,讓他們能夠藉此尋根。同時,孔子學院的院長與導師應是真正有深厚的中華文化修為,並且文武兼備,以智慧與能力,平等而理性地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並以中華智慧說服和感召他們,同時配合中國的復興。這樣,才能真正弘揚中華文化於海外,感化異俗,使萬國咸寧,這也是《易經》強調的最高境界!

註:本文為作者YouTube節目《屈基論》講稿,觀看視頻:https://youtu.be/RZGm3nQE-es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