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ChatGPT是不可逆向的洪流,先前筆者教學時,同學亦有在嘗試應用不同的AI科技,以處理與學習相關的問題。但是在教學現場所發現的是,不同學生就算使用相同的AI平台,所生成作品的素質,卻差距極大。有的學生純粹只是輸入書本上的一些知識辭彙;而有些學生卻懂入轉移一些不同課題的關鍵字詞,以配合作品的創作。在此,而導致學生作品差距成因,就他們能否思考解決題目的核心素養(competencies)與概念(concepts),以辨別應該輸入的合適辭彙,以配合個人應用所需。
核心素養 應對萬變社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於素養的觀點,是指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和態度與價值(attitude & values)的結合,並透過行動(action)來表現。學生如果可以掌握關鍵的素養,便能解決生活真實問題,並將學校學習遷移至有效的創新。
學生之所以需要具備各種核心素養,乃是因為他們所面對的將來的社會充滿了各種變動。他們面對包括在科技快速並持續地進步情況下,人們不只是需要熟練地使用,也得適應這些科技;人際關係緊密讓人愈來愈需要與自己很不同的人們進行互動及全球化相互依存下,人們的行動將愈來愈受制於各種全球性的情境。因此,學生需要具備有效溝通(communication)的素養,當中便包括了個人掌握了語言的知識(knowledge of languages)、使用IT工具的能力(IT skills),以及對溝通對象的態度(attitude)。因此在未來的溝通不止於個人之間言語溝通,亦包括如何有效能運用資訊科技來溝通,即是我們經常提及的「資訊素養」。
概念為本 設計課程
同樣地,核心概念也是未來教育相當重要的元素。前IB文憑中學課程設計顧問L.Y.Erickson在2002年指出,知識結構由上而下包括有理論(theory)、原理通則(principle generalization)、概念(concepts)、主題(topic)以及事實(facts)5個層次。傳統教學以主題與事實作為教學基礎,只能達到較低的認知層次;教師如能在授課時著重在綜合分析,可以增加學生對理論、原理通則以及概念的理解,則有助教學提升。她和一眾學者更將概念分為宏觀概念(macro concept)和微觀概念(micro concept)兩個層次,宏觀概念提供理解的廣度,而微觀概念反映出特定學科的深入知識
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理念,旨在讓老師指導學生找到事實背後概念之間的聯繫,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整合及構建、以及進行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重大概念為學科組提供了跨學科探究的廣度,特徵是廣泛、抽象,且不受時間影響。
勾起學習興趣 發展分析能力
舉個筆者較熟悉的中一歷史科作為例子,傳統上教師依照課程大綱及教科書,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學習主題,並教授一項例子如太平清醮的傳統由來及節慶內容。學生們仍然可以借助互聯網、影片、討論等方式來研究與主題相關的事實基礎,但大多數教師授課,只是聚焦在單一的歷史個案研習中。
但是如果以「轉變與延續」這個歷史學概念為軸心設計課堂,那麼課程的核心就應該是「傳統節慶的轉變與延續」。這樣學生就不僅能在單一主題上獲取相關的知識,他們可以尋找不同而又具體的例子如: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等,舉一反三,並在更高的概念層面上整合思維,了解及比較不同傳統節慶中,其轉變與延續的情況、原因及影響。這樣設計會讓學習更有深度和富有意義,並且能夠激發思考。同時,由於以概念為本的探究方向,有利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能與學生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在此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會逐漸發展起個人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轉移至歷史以外的其他學科之上。
以核心素養及概念以設計課程,可以讓學生站上舞台的中心,掌握未來所需,並聚焦於組織及運用關鍵概念,建立可遷移範式,讓他們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共創者,培訓探究不同情境脈絡的素養,並面對未來AI世代的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