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至今10年,加入倡議的國家和組織愈來愈多,遍及全球的潮汕人一直是倡議的堅定支持者。在此重要時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及香港汕頭社團總會於5月31日(周三)在中大校園舉辦一場「全球潮人與一帶一路學術政策國際論壇」,現場附設珍貴「僑批」文物展覽,是次論壇吸引了100多位來自內地和香港的潮汕文化研究學者及公眾參與,並有接近300人網上觀看直播。
黃偉綸等主禮 李焯芬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研討會開幕主禮嘉賓包括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張國義、汕頭副市長王雪竹、中大副校長(策略發展)陳偉儀教授,以及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席高佩璇博士。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前副校長李焯芬教授、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為大會發表主題演講。李教授述說潮汕地區在歷史上是為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指出潮州人其中一批最早的跨境貿易開拓者。這種軌跡發展與一帶一路的「五通」不謀而合,促進「貿易、金融、文化」三通正是潮汕人的強項。時至今日,全球潮汕社團正為促進「一帶一路」商貿文化融通作出重要貢獻。陳教授詳述潮汕人自古以來因為地理位置建立起海上貿易的網絡,他同時介紹「僑批」對於連結族群的意義,潮汕商人的敏銳觸角、靈活變通,至今日仍是發展潮汕、香港和東南亞各地經濟的重要力量。
「潮汕人是一帶一路先行者和建設者」
是次論壇除了主題演講,還包括兩場主題演講、兩場政策論壇,一共邀請了14位學者專家就潮汕人與一帶一路建設、構建社經網絡、經營國際貿易,以及推動民心相通等話題分享己見、展開討論。日本東京大學前教授濱下武志教授從饒宗頤總纂《潮州志》來看亞洲沿海港口城市網絡與潮州商業網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劉宏教授說明「僑批」網絡與一帶一路的關係。華僑大學華僑華人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培德教授以1940至50年代的廖寶珊為例分析香港潮商網絡。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蔡志祥教授闡述米糧貿易與香叻暹汕跨國網絡。英國杜倫大學副教授張志楷教授以魚翅行業為題講解潮汕人與海味貿易。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徐冠勉教授分享對潮糖、潮商與潮州的熱帶邊疆的研究。午後的兩場政策論壇,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鄭宏泰博士圍繞香港、潮汕與一帶一路經貿發展展開討論。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吳堅教授、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高永文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前教授鄭赤琰教授分別以學術及政策角度探討如何促進香港、潮汕與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另外,現場的僑批展覽,更展示了潮籍先賢早年在一帶一路地區謀生、建設,然後滙款回鄉的那份紙短情長的連繫,饒宗頤教授因此稱之「海邦剩馥、媲美徽學」,足見文物珍貴,更反映先賢走過的崎嶇道路,值得後世記取。
僑批紙短情長 文物彌足珍貴
回顧歷史,潮汕人可說是一帶一路的先行者和建設者,現時散居全球的潮汕人多不勝數,他們在不同層面不斷作出貢獻。值此一帶一路推行十周年之際,一方面在歷史和文化層面追尋潮汕先賢在一帶一路地區的開拓足跡,另方面檢視有關發展在當前的狀況,進而出謀獻策、提供意見,更好地發揮潮汕人在繁榮經濟、建設社會和人文互通等潛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