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中禮遇的文化內涵

如今中法對國際形勢的處境與看法極為相似,加上主席與馬克龍的心意契合,確有「心意相通遇知音」的感覺,因此這次茶聚的安排,極有文化內涵和深意。

法國總統馬克龍於4月5日至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法國60多位大企業負責人、20多位文化界人士等隨團訪問。期間接受美國網媒Politico的訪問,並於4月9日刊登。

他強調歐洲應追求戰略自主,並認為台海局勢並不屬於歐洲的危機,擔心被捲入,在中美緊張升級下淪為附庸。這言論被歐洲和美國的親美派政客大力評擊,稱馬克龍不能代表他們,並質疑法國是否有資格領導歐洲!西方的媒體更創造新動詞”macroning”,形容他一面蓄意增加對中國的依賴,另一面則告誡歐盟要提高戰略自主。

馬克龍訪華 中西待遇大不同

歐洲有些政客群起反對,並倡議合作反華,其中包括愛沙尼亞國會外交事務委員米克爾松(Marko Mikelson),波蘭安全局發言人扎爾因、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等。直言說馬克龍的言論是「災難性」!

雖然受到西方無情的評擊,馬克龍在中國,卻受到隆重禮遇,跟習主席兩次共同進餐,並被邀請到廣州省委書記官邸內品茶聽琴,閒聊文化情誼,可見中國是如何重視兩國的關係。

過去一年來,在俄烏戰爭中,歐洲國家被美國綁上戰車,無論在能源、經濟、政治及軍事上,皆深受其害。而在中美博弈中,亦儼然成為美國的附庸。德國總理舒爾茲訪華,可說是第一次破冰之旅,如今馬克龍來訪,更是意義重大。因為德國與法國是歐洲國家的龍頭,他們都有能力獨立自主,一旦他們不贊同盲目親美的策略,歐洲國家的親美派聯盟,就會被動搖。如今在美國步步進迫的形勢下,中美冷戰逐漸成形,若不設法打破,則未來中國的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的鴻圖大計,將會被堵塞。因此,爭取德國和法國的支持,至為關鍵。

打動法國心 從文化入手

要明白這次禮待馬克龍的涵義,首先要了解法國民族的文化與歷史。法國不僅僅是一個擁有燦爛藝術和旅遊資源的文明古國,而且也是一個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的現代化國家。法國人是一個浪漫的民族,愛好社交,善於交際,詼諧幽默,爽朗熱情。他們渴求自由,因此通常紀律較差。自尊心極強,偏愛「國貨」。有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崇尚浪漫的愛情。當你置身法國,尤其是巴黎時,你會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怡然自得的文化氣息。

法國的宗教氣氛,法國的繪畫、雕塑、音樂和建築,法國的哲學、文學和美學,法國的葡萄酒、香水和時裝,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敢於創新的精神,無一不是它豐富而充滿魅力的文化之組成部分。 比起務實的德國,法國的文化氣息更為濃厚。有數千年悠長歷史的中華文化,同樣擁有深邃的內涵,中國和法國分別代表了東西方的傑出文化,志同而道合。因此,要打動法國的心,當從文化入手。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2003年被聯合國定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琴者,禁也,禁示於邪,以正人心。講求意境,高雅格調,言外之味,弦外之音,中正平和,溫柔敦厚,和雅清淡,怡情養性,含蓄優雅。古人以此作為修心養性、娛樂身心、甚至是人與天地神靈溝通的工具。每首樂曲,皆含有深邃的內涵。古琴藝術講求琴器、琴藝、琴學、琴道、琴人。這次古琴名家李祥庭千金李蓬蓬,在廣州松園以唐琴「九霄環佩」為馬克龍的茶聚演奏《流水》,其中的意義十分重大。

習近平在松園與馬克龍欣賞古琴演奏。(中國政府網圖片)
習近平在松園與馬克龍欣賞古琴演奏。(中國政府網圖片)

古琴與曲目 深邃的內涵

首先,九霄環佩是古琴的極品。這張琴聲音溫勁鬆透,純粹形制極渾厚古樸,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 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盡,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是一件藝術無價寶。

而《流水》則是古琴中的名曲,描寫俞伯牙與鐘子期膾炙人口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姓俞名瑞,字伯牙。鐘子期則是春秋楚國人,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古琴(又稱七絃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相傳當年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此時適逢路過的樵夫鐘子期聽到伯牙鼓琴,感悟到他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一轉念,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後來子期不幸早亡,伯牙斷弦摔琴,終身不再鼓琴。二人默契篤深的友情被傳為千古佳話,這就是「伯牙子期與知音」的故事。

如今中法對國際形勢的處境與看法極為相似,加上主席與馬克龍的心意契合,確有「心意相通遇知音」的感覺,因此這次茶聚的安排,極有文化內涵和深意。相信浪漫而自主的法國人民與馬克龍,皆會領略到其中的玄機,與中法友誼的重要。

試圖推動自主 找出第三條路

4月11日,馬克龍抵達荷蘭展開兩天的國事訪問,期間在海牙發表備受關注的演說,再度重申和勾勒出他對「歐洲主權」新時代的願景。他強調歐洲可以選擇自己的夥伴及「塑造自己的命運」,而非僅是旁觀世界巨變的「見證者」。馬克龍12日稱成為盟友並不意味成為附庸,也不意味法國沒權利獨立思考,並強調法國與歐洲對台政策不變,法國支持台灣維持現狀,贊同一個中國,以及尋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法,並要求中國降低在台海軍事行動。

這次馬克龍訪華,跟月前德國總理舒爾茲同是破冰之旅,但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是德國的自大貿易夥伴,而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經濟依賴性甚重,因此隨團的絕大部分是德國最大的企業家。相對地,法國對華經濟關係近年正逐漸減弱,貿易赤字擴大,投資減少,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清零」政策和政治風險。

而馬克龍這次訪華的重點則是試圖推動歐洲自主,希望在美國對華強硬路線意外找出「第三條路」。不過,他們倆亦有共通之處。他們都明白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鈎既危險,也對自身不利。而歐洲與中國的關係在短期內很視乎中國在俄烏戰爭上的立場。這些微妙關係的發展,影響着整個世界的局勢。

了解世情 先了解人性

世情複雜,政事紛紜,但總不離「道」。要了解世界局勢,必先了解自然規律與人性,從觀微知著,到頓悟,是一種修煉的過程。古詩聯有云:

名畫要如詩句讀
古琴應作水來聽

感秋聲撫琴悲往事
寄閑情淑女解琴書

聽《流水》而悉心意。我很幸運,與古琴有緣,也曾下過不少苦功,明白撫琴的樂趣和弦外之音的意境。若大家有興趣,歡迎登入連結(https://youtu.be/o6FVu3WZutw)欣賞我年前在電視台上演奏的一段《水仙操》。相傳此曲乃伯牙所作,記載着他學琴的故事,在天人合一的移情中頓悟成才。智慧不單是理性與邏輯,而是需要修煉感性與靈性,才能更上層樓。達至如《道德經》第47章所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境界。

此文為日前在YouTube節目《屈基論》的講稿(https://youtu.be/AE683BZ-JG0)。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