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鄒魯:危丁明博士談香港孔教發展歷程

民國初年,孔教會及兩次「國教運動」失敗後,陳煥章等人南來香港,1930年創立孔教學院,為香港的孔教運動興滅繼絕,添薪加火,至今已83年,他們如何守護「花果飄零」的傳統文化?

中國人所信服的那個人就是孔子,其學說特別適合那些他教導的中國人的本性。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

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分別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和鄒國,因此後人常用「鄒魯」來指代文化禮儀發達的地區。孔教於20世上半葉落戶香江,迅速成為團結本地華人的文化重器,更曾是本港最大的辦學團體。

民國初年,孔教會及兩次「國教運動」(1913-14年,1916-17年)失敗後,陳煥章等人南來香港,1930年創立孔教學院,為香港的孔教運動興滅繼絕,添薪加火,至今已83年。國史教育中心(香港)3月11日請來珠海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危丁明博士,聽他講述孔教在海隅的殖民地和特別行政區香港,如何守護「花果飄零」的傳統文化。

先此聲明,「海濱鄒魯」之說非今日才有,往日九龍寨城「龍津義學」的照壁,就有此四字,但說到香港孔教運動的代表人物,首先應想到陳煥章博士。

陳煥章博士是香港孔教的創始人。(資料圖片)
陳煥章博士是香港孔教的創始人。(資料圖片)

康有為學生創辦孔教學院

陳煥章,字重遠,1880年出生於廣東高要(今肇慶市鼎湖區),清末及民國思想家,社會活動家。15歲入廣州萬木草堂,是康有為的學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聯捷甲辰恩科進士。1905年赴美留學,191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2年歸國,在上海創立孔教會,任總幹事。康有為任會長。1913年被聘為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入京,與嚴復、梁啓超等聯名致書參眾兩院,請定孔教為國教。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離京返鄉。1930年在香港創立孔教學院,自任院長。1933年10月,病逝於香港。

據北京清華學校《游美同學錄》。陳煥章還當過《維新報》編輯、廣東時敏高等學校敎員及校長、《孔敎會月報》編輯、著有《孔門理財學》(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哥大博士論文)、《孔教論》等。既是科舉進士,又是留美博士,陳煥章可謂學貫中西,卻畢生致力孔教運動,與同樣留美得博士學位的胡適等人大異其趣。

信奉「天地君親師」有宗教情懷

那麼,「孔教」又是什麼呢?危丁明博士解釋,「孔教」是以宗教化儒學為基礎,以「天」為最高信仰對象,以孔子為教主,以禮樂為儀軌,以人道為宗極關懷,以入世教化為主要特色的中國「宗教」。

晚清以來,辜鴻銘先生認為儒教雖不是宗教,卻可以替代宗教;任繼愈先生認為,儒教信奉「天地君親師」,是把封建宗法制度與神秘的宗教世界觀有機結合;錢穆先生也認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2000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的意義重大。這些著名學者以乎並未否認,中國人對儒家的教化有一種「宗教情懷」。

危博士說,中國人傳統上重視「學而優則仕」,「武廟」旁邊有「文廟」不是沒有原因的。簡報為上環文武廟。
危博士說,中國人傳統上重視「學而優則仕」,「武廟」旁邊有「文廟」不是沒有原因的。簡報為上環文武廟。

「孔教」幾乎成為國教

事實上,古來莘莘學子,讀聖賢書最普遍的目的,就是「學而優則仕」,正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皇家」,「為學」與「出路」或「仕途」正是關係密切。中國各地均有「文廟」或「孔廟」,不是沒有原因的。

然而,1906年開始,科舉制度正式廢除,1300年來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就此中斷,是否都要變成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呢?危丁明博士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棄文從武者有之,秀才閻錫山、徐樹錚都是投筆從戎的「成功例子」;當塾師,教派領袖,甚至幹革命的人都不少。

為了「繼孔子之志,專孔子之祀」,陳煥章的老師康有為主張興學校、把各地敬拜各種神祇的廟宇都改成孔廟。1913年,康有為提出定孔教為「國教」,這一建議隨着1915至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而不了了之。

上世紀初儒教在港認受性高

陳煥章亦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離京返鄉。1930年來到香港,創立「孔教學院」,並自任院長。危丁明博士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居港華人普遍有「唐人居外國」的心態,華人的身份認同便十分重要。據1911年港英政府進行的一次華人信仰統計,自稱信仰儒教的幾近30萬人;所謂「泛靈論者」亦有近20萬人,其餘主要宗教(佛、道、聖公會、天主教及伊斯蘭教)教徒皆不過數百數千人,可見孔孟之道的「群眾基礎」。

香港早期致力興辦華人教育的人士,還有劉鑄伯、猶太富商嘉道理等,其中劉鑄伯推崇孔子,直言「今日中國人類之不絕者,皆賴孔子之功也」。由嘉道理發起、劉鑄伯及本地紳商捐資的「育才書社中西義墊」於1900年開辦。育才書社共辦4間,上海、廣州各一間;香港兩間,其中一間是印童學校。

劉鑄伯又聯同辦《祖國文明報》的李樂餘、楊碧池等,創立孔聖會,以期「正人心,立風化」。

危丁明指出,20世紀初,孔誕在香港也算是一大節日,報紙「(孔)聖誕停工」、南北行華光醮改為「慶祝孔誕」,還有在戲院舉行孔聖會成立紀念大會等。在孔聖會推動下,慶祝孔誕成為全港性的華人節慶。

大坑火龍文化館(上圖)前身為「孔聖義學」,仍保留倡建義學的石碑(下圖)。外牆還有足球名宿李惠堂題寫的重建碑記。(左圖)
大坑火龍文化館(上圖)前身為「孔聖義學」,仍保留倡建義學的石碑(下圖)。外牆還有足球名宿李惠堂題寫的重建碑記。(左圖)

火龍文化館前身是「孔聖義學」

另外,孔聖會亦開辦學校,最高峰時擁有學校35間,是當時香港最具規模的華人辦學團體。今天位於銅鑼灣的「大坑火龍文化館」前身便是孔聖會義學,展覽雖以「非遺」項目「大坑舞火龍」為主,但仍保留「孔聖義學」創立紀念石碑。義學在日佔時期被毁,1949年重建,外牆有「亞洲球王」美譽的足球名宿李惠堂題寫的碑記,十分珍貴。

1928年,簡孔昭、曾富、「四大寇」之一的尤烈等人籌建孔聖堂,1935年12月10日正式開幕,由華民政務司史美(Norman Lockhart Smith)主禮。孔聖堂開幕後,成為本港華人舉辦大型活動和演講中心,包括1941年舉辦「魯迅先生六十誕辰紀念會」,上台講話的有香港大學中文系許地山教授、東北女作家蕭紅。紀念晚會還有李景波演出魯迅名著《阿Q正傳》和馮亦代導演的《民族魂魯迅》。

1936年逝世的魯迅,反對讀經,並認為禮教「吃人」,尊孔的孔聖堂能舉辦紀念魯迅的活動,可見其包容和開放。

毗鄰孔聖堂,還有孔聖堂中學,曾在這裏講學的著名學者,包括林仰山(Professor F. S. Drake)、牟宗三、錢穆、羅香林、唐君毅、蘇文擢、饒宗頤等,他們都是香港中文高等教育的砥柱,學養深厚,桃李滿門。

孔聖堂曾經是本地華人舉辦大型活動和演講中心。圖為從加路連山道仰望孔聖堂。
孔聖堂曾經是本地華人舉辦大型活動和演講中心。圖為從加路連山道仰望孔聖堂。

鑽石山興建孔廟有眉目

跨入21世紀,「孔教」在香港仍然繼續發展,孔教現時除了與另外5個宗教並列為「六宗教」外,在特首選委會佔有10席;孔教學院設有兩間學校,分別是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和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孔教學院近年申請在鑽石山大墈村舊址興建孔廟,文件已交城規會,並獲黃大仙區議會通過,落成後將成又一地標建築。

危丁明博士認為,香港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論語》和孔子學說,因此,廣義來說,我們都是孔子的學生。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