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中國歷史人物全接觸」舞台劇《天問.屈原》1月13至15日(周五至周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演出3場。3場均座無虛席,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博士及教育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分別擔任主禮嘉賓及發表講話,顯見當局對演出的重視。
三閭大夫的叩問 對比今天科技成就
劇名《天問.屈原》來自《楚辭》中屈原的長詩〈天問〉,屈原一連向天提出170多個問題,借天問道、借古喻今,叩問現實。當今中國火星探測任務亦名為「天問一號」,故劇本以此為契機,藉屈原對真理的追求,結合今天中國科學工作者的探索精神,演出這一齣古今共融的舞台劇。
舞台劇由老師與小學生對話開始,帶出屈原年少時已有匡扶楚國之志,十多歲已吟出〈橘頌〉一詩,「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屈原小小年紀已表達不會服務別國的志願。
與屈原父親伯庸(屈章)同朝為官的陳軫(齊國人,戰國時期縱橫家,曾被楚懷王封為潁川侯)力薦屈原出仕。儘管伯庸認為屈原性格不合做官,終於還是讓他覲見了懷王。
懷王當初倚屈原何重 後來又何酷
懷王初見屈原,即對屈原的對答如流和政治抱負傾倒。屈原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初期備受懷王信任,常與懷王商議國事,20多歲就便官拜左徒,地位僅次於令尹(宰相),任內推動政治改革,觸動貴族利益,招來南后鄭袖、公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等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漸漸疏遠屈原。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秦昭襄王為了破楚齊之盟,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賄賂權貴,又欺騙懷王,說楚國如果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600多里土地給楚國。結果,張儀出面,600里變成了6里,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師失土。懷王起用屈原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張儀又到楚國,賄賂了鄭袖、靳尚等,更在楚懷王面前花言巧語之後,懷王不僅把張儀放了,還和秦結下姻親。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屈原等人力諌,公子子蘭等則力勸懷王赴約,懷王聽信子蘭的話,前往秦國。秦昭襄王竟把懷王扣押,要楚國割地贖人。楚國拒絕割地,擁立太子為新君,是為楚頃襄王,子蘭為令尹,楚懷王最後死在秦國。
屈子行吟遇漁父 寧投江以死明志
屈原勸新王親賢臣,遠小人,為懷王報仇。然而,子蘭等人向頃襄王進讒,說「屈原常對人數落大王,說:『大王忘了先王的仇,是為不孝;大臣不主張抗秦,是為不忠。楚國出了不忠不孝的君臣,怎能不亡國呢?』」頃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到湘南。
屈原在湘南的汨羅江邊遇見一位漁父(舞台劇為增加戲劇性,遇見漁父變為與陳軫重逢),漁父問;「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所以我被放逐了)。」漁父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既然如此,你為何不隨波逐流?何必要獨自清醒呢?」屈原回答:「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我寧願投江,葬身魚腹,豈能把自己乾淨的身子弄髒呢?)」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郢都,屈原悲憤絕望,自沉汨羅江自殺了。
文學結合史實 說好中國故事
在「王侯貴族,多鼠目寸光;客卿來去,有如過江之鯽;王圖霸業,方是寡人所欲」的年代,屈原「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提倡愛國,關懷黎庶,追求真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主張政治改革,聯齊抗秦,具有超前思想,但也因此不見容於朝廷,遭到流放。
然而,誠如唐君毅先生在〈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中所言:「真正的智慧是生於憂患,因為只有憂患,可以把我們之精神從一穩定型的生活解放出來。」從屈原沉江,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華民族走過2000多年的坎坷歷程,不僅沒有花果飄零,且「靈根自植」。從舞台上小同學演繹由參加美國太空總署 ( NASA ) 小太空人訓練計劃,到參加北京航空航天培訓課程;從一家人到日本北海道「返鄉下」滑雪,到北上湖南汨羅江憑弔先賢遺跡,說明「西學」固然是好,但關鍵還是要培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信心,說好中國的故事。屈原的文學造詣是一流的,劇中的故事也涉及多首屈原的詩歌,老師如能把《天問.屈原》故事結合《楚辭》作品講解,當收相得益彰之效。